金融时报:稳就业应更重视纾解结构性矛盾
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王一彤
12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及就业问题,部署进一步多措并举做好稳就业工作。
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应当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特别是从数量上看,全年新增就业指标已提前达标,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实现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而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已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总数达标,意味着上千万新增就业人口的民生有了保障。并且,稳增长和稳就业相互作用,经济增长的福祉应落脚于百姓就业、普惠民生。据测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便能带动就业200万人左右,因而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十分重要;而劳动与就业驱动着实体经济前行,最终映射在经济增长率上,我国连续7年就业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也佐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但是,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绝不可掉以轻心。政策层面反复强调稳就业,为的就是筑牢民生基石。就业形势总体稳健下,还有哪些不稳固之处?应该说,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其中,又以后者表现得更为显著。稳就业,应更重视纾解结构性矛盾。
总量压力来自于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虽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在2011年即已达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仍会新增巨量就业人群。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增速也在近几年放缓,进入了更低增速区间的“新常态”,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总需求不振,一些企业生产需求放缓,经营陷入低迷,招工量自然有所下降,这是就业总量压力的来源。
但是,不必为总量压力过分担心。缓解总量压力,实际上更多依赖稳增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增长稳住了,结构顺利升级了,就业总量就能稳住。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进入的是调整结构的“换挡增质”期,传统制造业在向更高科技含量方向转型,同时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就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此外,互联网勃兴催生了诸如电子商务、B2C服务等一系列新业态的涌现,带来不少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就业与旧动能的退场,并不是“一个产业没落导致一批就业岗位消失”这样简单的线性关系,总会有新动能、新产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随着“工业4.0”“互联网+”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加之科技进步效应,将有更多人得以进入新业态就业,我们对此应保持乐观。
稳就业政策本身更应关注的是就业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应把更多精力花在解决结构性失业、优化就业结构上。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通俗地说,就是“有活没人干”。有就业岗位,但在对应地域内没有匹配这些岗位的人,这造成了不少结构性失业现象。其中,一类是高级技工短缺。产业升级中,更高端的制造业急缺高技术产业工人,但相关供给似乎还未跟上。笔者在佛山、东莞的制造业企业采访时曾听到过企业主抱怨,“开出比较优厚的工资,却招不到技术水平符合要求的工人,大量只会简单技术的年轻人涌入外卖、快递等行业,工厂有岗位却招工难”。
另一类是基础性服务业岗位在部分地域出现没人做的情况。一些地方高技术人才短缺,而另一些地方更缺少基础性服务业人员,这同样是结构性失业。曾有学者描述了一个现象,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博士、教授满街走,而高素质的保姆、护工却相对很少。有人开出上万元的高薪,也难觅一个符合要求的保姆帮助照看孩子。这颇能说明结构性失业问题。
稳就业政策应在纾解结构性矛盾上下更大工夫。针对上述两类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应更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为正在进行中的产业升级培养足够多技能过硬的高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应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人口作为一种基本要素自由流动起来,这有助于缓解多种类型劳动力供给的区域性短缺,从而解决部分结构性失业问题。
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