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用品企业可先开工后补“票”
三部门出台支持复工复产十条,为企业开方便之门——
防疫用品企业可先开工后补“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发布“支持复工复产十条”,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措施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线上服务,二是简化程序,三是急事急办,四是降本减负,五是技术帮扶。这是“放管服”改革在特殊时期的持续深化,将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政策保障。
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防疫物资和食品等民生物资,是此次抗击疫情的刚需商品。推动相关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投入战“疫”,才能为战胜疫情提供必要保障。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支持复工复产十条》,提出对生产防疫用品的企业登记注册实行特事特办、简化生产企业转产应急物资的生产资质审批程序、加快审评审批疫情防控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简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流程等措施。
“这是‘放管服’改革在特殊时期的持续深化,将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政策保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
审批加快生产加快
“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来说,呼吸机就是救命机。特事特办、加快上市审批,让企业迅速生产抗疫一线急需产品,挽救更多危重病患。”BMC怡和嘉业公司董事长庄志为药监部门的政策点赞。
作为国内无创呼吸机生产企业之一,截至2月22日,BMC怡和嘉业已经向全国范围内提供了数千台无创呼吸机和数万套呼吸面罩及管路,其中绝大部分支援到了湖北。这些产品中,有不少就是疫情期间通过天津药监部门的绿色注册通道紧急拿到的注册证。
新冠肺炎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提出,当患者接受标准氧疗后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法缓解时,可考虑使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通气。
据庄志介绍,这次新注册上市的BMC无创呼吸机和高流量湿化氧疗仪,早在两年前公司就立项开始研发了,并且在全球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在疫情暴发前夕,公司刚提交了这两个产品的注册资料,原本预计至少要半年才能拿到注册证。
然而,疫情发展速度出人意料,前线此类产品十分紧缺。天津药监部门注意到BMC怡和嘉业有此类产品正在申报注册,便主动联系企业,开启绿色审批通道。2月1日,药监部门便进行了现场体系核查。在确保产品安全性、有效性都达标的同时,加快了审评审批进度,最终两个新品仅用1周时间就顺利取得注册证,随即产品迅速投入生产,很快就运往疫区。
这也是三部委“支持复工复产十条”最重要的发力点——尽一切可能,让防疫用品、医疗用品的生产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文件提出,对生产防疫用品的企业登记注册实行特事特办。对凡涉及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的复产转产企业产品,快捷办理,压缩审批时限。对具备生产条件但因办理耗时长、暂不能提交相应材料的企业实行告知承诺制,由企业承诺在相应时限内补充提交相关材料后当场给予办结。对生产企业转产生产口罩、防护服等应急物资的,简化生产资质审批程序,合并产品注册及生产许可证检查流程,启动加急检验检测程序,同时认可企业的部分自检报告。对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现场确认后,立即办理产品注册和发给生产许可证。对于转产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实行应急审批,依法办理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对疫情防控所需药品的注册申请,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快审评审批。对疫情防控所需的药品,各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要指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充分释放产能,全力保障临床供应。对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生产许可和检验检测等实施特别措施,合并审批流程。
为企业转型自救开绿灯
疫情中,餐饮、旅游、商超、线下培训等行业受到了极大冲击,但也出现了新商机。堂食少了,但外卖需求多了;到店购物的人少了,但直播卖货更火了;线下培训停课了,但线上授课成了刚需。
对于这些疫情期间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三部委文件提出,要及时调整经营范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