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评论:降准周期难言结束
新年首次降准今日实施,预计可一次性释放长期稳定流动性逾8000亿元。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存在进一步调整优化的空间,未来有望继续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这是2020年央行第1次降准,也是2018年以来央行第8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近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出现持续系统地下调,是为了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过去一些年份,我国曾连续上调并执行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对冲外汇快速流入,冻结过剩流动性。但历史上,我国也曾执行过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关键要看流动性供给是否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近年来随着外汇流入放缓,流动性供给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继续执行较高存款准备金率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央行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投放基础货币,另一方面通过降准调节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降准并不影响基础货币的总量,而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结构,释放之前冻结的准备金来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起到不扩张资产负债表就增加流动性供应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这有利于在保证合理流动性供应与避免过度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之间求得平衡。事实上,在刚过去的2019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结果为资金净回笼,全年流动性供应主要就是通过降准来保障的。
不仅如此,与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等工具相比,降准释放的流动性更具普惠性、长期性、稳定性,低成本优势突出,操作也比较简便。存款准备金率实质是集量、价调节功能于一身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以降准为例,不仅提高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而且释放出的流动性成本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有助于市场利率下行。
综合考虑,在当前形势下,降准是逆周期调节的体现,有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也契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宏观调控取向,是调节流动性的合适选择。展望未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存在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
一是降准必要性和空间依旧存在。人民银行日前召开的2020年工作会议强调,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作为重要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继续降准依然存在可能性;且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然较高,具备继续下调空间。
二是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融资结构的过程中定向降准仍有可为。近年来,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银行2020年工作会议要求,加大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
三是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框架存在继续优化空间。2019年5月,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构建起“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新框架,从制度上激励了中小银行准确定位,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政策框架,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专注小微等实体经济金融服务。
合理推测,未来存款准备金制度框架料进一步完善,全面或结构性降准仍有可能,以促使流动性供应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