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创业板改革驶入快车道
原标题:“精雕细琢”:创业板改革驶入快车道
创业板改革的脚步越来越近。近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要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结合证券法修订,研究逐步推开”。
从2009年10月28日设立至今,创业板稳步运行十周年,共挂牌了77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5.80万亿元。其中广东(除深圳)企业91家,总市值7419亿元。作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板用活水浇灌了广东实体经济的发展。
与科创板的增量改革不同,作为存量的创业板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在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确保市场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激发新的活力,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广东创业板公司十年分红298亿元
作为“两高四新”企业上市融资的首选地之一,创业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卓有成效:以广东省(除深圳外)为例,截至目前的91家创业板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85.71%,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电气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占比超七成。
十年的发展中,创业板服务了一批龙头企业,91家广东创业板公司总市值7419亿元,其中温氏股份2096亿元,另有3家公司市值超300亿元。2018年度,广东创业板公司总收入2043亿元,净利润65亿元。
在回馈股东和社会方面,广东创业板公司整体也作出了较好的示范,10年累计分红298亿元;总缴纳税费311亿元。
“创业板对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提供了低门槛的融资渠道,促进科技创新与资本的结合,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较好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山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十年来,创业板成绩显著。
但他也指出了问题,自2009年诞生以来,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三高”问题,以及前期暴露的股权质押风险问题,也一直是创业板市场被关注的焦点。改革,是必经之路。
易会满表示:“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不是简单照搬照抄。我们将统筹各层次市场的功能定位,结合市场实际,在充分评估论证、确保市场稳定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易会满表示,首先要稳步推行注册制,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更大程度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要“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结合证券法修订,研究逐步推开”。
事实上,在今年8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
今后是存量和增量的共同改革
创业板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从监管、市场主体、上市公司到研究机构均在热议“创业板将如何改革”的议题。如果将科创板的增量改革比作“大刀阔斧”,那创业板改革就好比“精雕细琢”,实施难度和挑战远大于前者,但意义重大。
在发行制度的改革上,科创板注册制试点的推广已经呼之欲出。李湛同时指出,除了需要向科创板借鉴经验在盈利条件上降低准入门槛,还应进一步提高对上市主体的包容性。“目前,科创板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六大行业,未来创业板需要有所区别,拥有更多元化、本土化的上市门槛要求,让市场对各类型上市企业进行充分的风险定价,提高包容性。”
对于现有的775家创业板公司来说,更为关注的则是再融资、退市等制度改革。智飞生物董事长秘书秦菲认为,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改变市场名股实债的局面,可适当放开如对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特定对象数量以及减持的要求。据了解,创业板非公开发行对象不超过5名,发行可转债要求资产负债率不低于45%等等现有规定,都对企业再融资构成了一定的阻力。
另一家创业板公司健帆生物董事长秘书张明渊则认为,“创业板在放开上市条件的同时,要配套做好退市的措施,给了上市这么好的环境、条件,都没有把公司做好,那该退市的公司就应该坚决退市,把资源留给能发展好的公司。”
对创业板改革来说,如何处理存量与增量改革的关系成为重中之重。在最近的采访中,易会满如此定义二者的关系:“今后是存量和增量的共同改革,情况更复杂、要求更高,要坚持底线思维,用增量带动存量,同时考虑存量实际情况,在整体市场预期稳定的大环境下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