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侨报社论:对外资撤离论,中国无须惊慌也要积

【侨报4月14日社论】新冠肺炎疫情既重创了全球各国经济,也让闹起防疫物资荒的各国再次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近日,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便提出了政府报销“搬迁费”引导美国企业回流的建议。无独有偶,日本政府近期也计划拿出2200亿日元用于资助海外日企将生产线转移回本土。这两则消息再次搅动了“外资撤离中国论”的池水,一些悲观者甚至担忧撤资潮可能导致经济脱钩风险。

侨报社论:对外资撤离论,中国无须惊慌也要积

特斯拉位于上海的“超级工厂”。(图片来源:特斯拉官网微博)

其实,近年外企投资转向本土或撤离中国,并不是新鲜事。其中一些是迫于国家压力的行为,比如2017年苹果、亚马逊、英特尔都企业都曾承诺将增设在本土制造业投资。不过,类似现象并未形成规模。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模式变更下,还有一些低端、低利润、低科技含量或无法适应中国新消费习惯的外资也无奈选择离开。

不过,资本和投资总是朝着容易获利的方向流动。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中国还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报告预计从2009年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8.5亿中产阶级。每年毕业140万工科本科生,为中国储备了丰厚的工程师红利。中国领跑世界的数字科技、移动支付、智慧出行等新兴行业也为外资赋能,提升了它们全球竞争力。外资在华的真实场景是有一些出走,还有一些涌来。后者以高端制造业和新型服务产业为主。

2019年中国吸收外资1400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无论是2019年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投资100亿美元在华设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动工投产,还是2020年COSTCO 斥资12亿人民币在苏州开分店,都用事实说明中国依旧是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全球化产业布局规律不会以某国或某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一直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出口倍增计划”,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撤资行动违反市场选择和产业分工规律的提议,就很难获得美企积极回应。何况,100%报销“搬迁费”是一笔巨大投资,也很难成行。安倍政府对企业的招揽计划,并未指明企业从中国撤离。再者在利弊得失面前,日本企业同样也不会出现整体或大规模离开中国市场。

何况,中国很快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局势,为经济社会运行创造了良好环境。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安全是它们投资的头等选项,经此一“疫”,中国在安全上很容易获得外资加分。它们撤离中国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小。

目前,无论是库德洛的建议,还是日本的计划,都多少有些投资“保护主义”的色彩。回顾跨国企业发展史,全球化成就了他们一步步做大做强。如果各国要求本国企业回流本土,它们便只能在有限的本土市场求生存。

中国美国商会近日的调查显示,40%企业将按原计划增加对华投资,这一比例较2月提高了17%。这说明中国对外资的“磁场效应”并未减弱,中国社会对“外资撤离论”没必要惊慌失措。

但是,这也不是说中国就可以高枕无忧。这场大疫肯定会带来对全球现有产业链的冲击。可以预料,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肯定有一定比例的美日和其他国家企业离华,如医药企业便首当其冲。而且,这场疫情重创了全球经济,也进一步降低了国际投资活力。近日联合国一份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大幅下降30%-40%。全球投资市场蛋糕变小,意味着国际间引资竞争加剧。因此,中国也要展现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

从短期来看,中国需在做好防控战收尾同时,继续提高复工复产效率,全面打通国内供应链,破除在华外资企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障碍,让外资感受到中国生产链的优势和危机面前的韧性。此外,中国要在克服自身困难同时,加大对海外疫情国的援助和支持。在外资看来,这种责任和态度往往是一种良好信用和服务,是决定它们投资选项的重要因素。

从长期来看,中国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把自己能做事的做好。比如持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降低流通生产等环节成本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补短板、强弱项。

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中国对外资的磁吸力度就不会减弱。(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