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次一定要救汽车?你们可能根本不清楚
上周写了一篇关于汽车救市的稿子——《“连花清瘟胶囊”和“八段锦”救不了现在的汽车业》,引起了一些讨论,今日头条下面的评论居然多达 2700多条,一个非常“to B”的行业评论,居然引起了这多的关注,自己颇没有料到。
很多人赞同我的观点,但也有不少不同意见,“各行各业都难,凭什么要救汽车”、“让市场优胜劣汰,政府不应出手”,大约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类。
先声明一下,这两类观点都很正确,而且,青主本人一直都非常坚定地反对政府救市。2011年,我说“一切鼓励买车的政策都应退出”;2015年,在有人呼吁“放号救市”的时候,我说“让一切救市的风月宝鉴都见鬼去吧”。关于不应“救市”的大道理,还有人比我在这两篇评论里说得更狠的吗?(这两篇评论网上都还在,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在正常市场秩序下,没有人比我更反对“救市”,但现在我强烈支持应该救市,必须救市,因为现在是非常时期。
01,汽车业全产业链GDP占比超过6%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一季度全国汽车销量同比下滑42.4%,乘用车下滑45.4%,这不是正常状态下的市场自然调整,而是在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下,正在发生的让人恐惧的“市场崩塌”。
汽车是一个规模大、成本高、投资周期长、资金密集、劳动密集的特殊行业,产销量如此巨幅、突然地下滑,会导致严重的行业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通用汽车破产,当年美国汽车销量下滑幅度不过18%而已。
中国车市已经经历了连续两年下滑,虽然幅度不大,但许多厂家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亏损,甚至不得不以各种形式退出竞争。比如长安汽车2019年亏损26.47亿元,这是长安汽车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比如东风雷诺4月14日宣告停止雷诺品牌相关业务活动……
作为一家具体的企业,这或许不值得同情,在正常市场状态下,这就是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但疫情来得如此突然,冲击如此之大,如果不采取措施,如果中国汽车市场一季度崩塌式的下滑不能尽快扭转,短时间内,还将有更多的厂家、经销商、供应商难逃破产、关门的命运,那将不单是这些企业各自的悲剧,更是整个国民经济难以承受之重。
汽车行业太重要了,它是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2017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就达到8.8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当年,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约1.66%。
更重要的是,汽车行业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巨大,一项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结果指出,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也就是说,汽车制造业对GDP每贡献1元钱,全产业链整体上就能贡献4-5元。按照这个比例,2017年,汽车业全产业链对GDP的贡献是6.6-8.3%!
汽车行业如此重要,紧急情况下,国外政府不仅会出手“救市”,甚至直接出手“救企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通用和克莱斯勒陷入困境,为避免整个汽车产业崩溃,美国联邦政府紧急寻求国会授权,出台“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该计划总耗资4218亿美元!
02,从带动就业角度,汽车业是第一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同时自然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相关从业人员。
单说经销商一项,一个中等规模的汽车主机厂,全国大约有五百家4S店,每家店按70个员工计,总共就是3.5万人。
关于全国到底有多少家汽车经销商,不同口径有不同的数据,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截止2018年末,全国乘用车4S经销商数量近3万家,平均员工人数为79人,单单这一块儿,就业人数就接近240万。
乘用车4S店仅仅只占汽车经销商的一小部分,此前有一个数据,截止2011年末中国大约有6.59万家汽车经销商,2018年当然会多得多。
还有汽车维修行业呢!一项调查显示,到2017年底,全国汽车维修企业共有67万多家,从业人员达470多万人。
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2017年末,汽车制造工业直接从业人数是630万人,而2007年只有204万人,10年增长了209%!
上下游全算起来,汽车及直接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总数极其庞大,是其他任何制造业所不可比的。据有关资料,2000年末,也就是整整20年前,中国汽车及直接相关行业职工总数就已经达到2870万人,占当年全国城镇从业人数的13.5%(引自《中国汽车工业:中英文版》2001年第01期)!
说实话,这个数据让青主也大吃一惊,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因为2000年中国汽车销量只有区区208万辆,但这足以说明汽车行业对带动就业的作用之巨大。
汽车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绝对不仅仅体现为这个行业本身的工业增加值。
今天,中国汽车年销量早已超过了2500万辆,最高时达到2888万辆,带动的就业当然要远高于20年前,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也是20年前所不可同日而语的。按照《中国汽车工业:中英文版》的推算,从全产业链带动就业人数的角度,汽车业当可谓是第一制造产业。
如果这个行业出问题,许多品牌在短时间内垮掉,直接结果就是大量人员失业。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提出了“六保”,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保就业”。
所以,疫情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迅速出台了针对汽车行业的“救市”措施,并不是因为各级领导们对汽车这个行业情有独钟,而是从最大限度救经济、保就业的角度,汽车业不可不救。
03,汽车业可能不是最惨的,但却是最“可救”的有人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下面这张图——
大致意思我明白,这次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严重打击,比汽车更惨的行业多得是,比如餐饮、旅游、会展、文娱、外贸等等等等,凭什么要救汽车?难道有谁不该救么?如果都救,救得过来么?
我承认,确实救不过来。但,救不过来,就都不救了么?
这个逻辑不对吧?
正常的逻辑难道不应该是能救一个算一个么?
从救经济的角度出发,选择救谁,除了看这个行业对就业、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之外,还要看可不可救。
有些行业,受疫情冲击很大,但是你救不了!
这听起来很残酷,但这是事实。
所谓“救市”,不是直接发钱。发少了,起不了什么作用;发多了,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个钱谁来出?如果不负责任地胡乱增发货币,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后果可能比疫情本身还要严重。
我理解的政府救市行为,应该是通过阶段性的减税降费等措施刺激消费,是一种应对紧急情况的权宜之计。它首先应该能迅速起效——救命嘛;其次应该是短期行为——绝不能搞成长期政策依赖。
既然是短期消费刺激,那么,在救市措施执行期内有潜在需求,这是施救的前提。
很多行业,比如高档餐饮,疫情期间需求暂时消失了,你如何刺激?青主也很想出去好好吃一顿,可是疫情结束以前,我们要保持社交距离,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出门,聚餐?只能忍了。
电影、旅游等行业同理,在疫情结束以前,你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假如现在政府给你发一张200元的旅游消费券——国内任何景区都能使用,你现在会去玩么?去得了么?
外贸行业确实很惨,可是,海外疫情那么严重,许多国家和地区陷入停摆状态,没有了海外订单,你怎么救?
对这些行业,非不想救,实不可救也。
但是汽车不同。汽车的市场需求一直都在,并没有凭空消失,只是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的抑制。2017年,中国的汽车销量达到2888万辆,虽然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下滑,2019年仍有2577万辆,而且,从整体普及度来说,我们的千人保有量才刚刚达到180辆,虽然青主从来不认为中国的千人保有量也可以达到500-800辆的发达国家水平,但很显然,2888万辆不会是中国汽车销量的历史峰值,汽车市场仍有潜力。
而且,据我所知,只要做好必要的防护,现阶段去4S店看车、买车,基本不可能有什么感染的风险——汽车4S店不是人员密集场合,店头消杀工作也都很到位。
04,“救市”举措应聚焦于体量最大的市场基本盘汽车业必救,而且可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救。
再强调一次,“救市”不是救某个行业,更不是救某个具体的企业,从根本上是为了保就业、救经济。所以,汽车救市的所有举措,应该着眼于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救经济”。
从这个根本点出发,现在各级政府出台的诸多救市举措是颇可商榷的。
比如,3月31日出台的“救市国三条”,分别针对的是新能源、货车和二手车,商务部出台的“救市8条”里,称得上具体措施的只有两条,一条针对皮卡,一条针对二手车;地方许多补贴措施,也是定向针对新能源的……
然而,无论是皮卡还是新能源,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都太小了。2019年,全国皮卡销量虽然逆势增长了4.7%,但总计只有37.5万台,在汽车总销量中占比不到1.5%!
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同比下降4%,在汽车总销量中占比不到4.7%!
所以,救市措施聚焦在皮卡和新能源上,明显是搞错了方向。
皮卡也好,新能源也罢,真要鼓励,都应该是长期战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汽车市场尽快从一季度的巨幅下滑中恢复过来,是尽量将全年汽车销量降幅控制在安全线以下。
从供给侧出发,A级(也就是所谓的紧凑型)及以下的轿车、SUV和MPV才是救市措施最应针对的。它们是整个汽车市场的基本盘,占了乘用车新车市场的一半以上。
从需求端出发,救市刺激措施更应针对的是首购用户。受疫情影响,宏观经济不景,增换购用户的汽车消费需求肯定会受到抑制,但是中国没有私家车的家庭仍是多数,我们还有大量首购用户,汽车需求对他们而言更具刚性。一定程度上,疫情可能还会诱发更多没有车的家庭产生买车的需求——原因很简单,开私家车是特殊时期最安全的一种出行方式,青主的第一台车,就是2003年“非典”期间购买的。
这部分群体,他们的购车需求,主要也是A级及以下的乘用车,这些车基本都是小排量车型。
所以,作为一种紧急的短期“救市”举措,窃以为最有效的就是小排量(比如1.6升及以下)车型购置税限期(比如截止2020年底)减免,这也是全行业最期盼的救市措施。
这样做当然不可避免地会透支一些明后年的市场,这也是青主以前反对采取这类“救市”举措的原因之一,但现在是“救命”的非常时期,即使透支一点未来,也是必须付出,值得付出的代价。
这是网友在《“连花清瘟胶囊”和“八段锦”救不了现在的汽车业》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青主认为这些建议很好,非常值得管理部门参考。
文 | 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