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重大改革!正在暗中酝酿
文/晓太阳
中国楼市,最要紧的是政策面。
今年二月,我们曾讨论过关于公积金的问题。
当时文章结尾,我们留下一个呼吁,所谓“不破不立”,讨论是否该“破”并不重要,如何“立”才是重中之重。
恰逢4月下旬,几位头面人物又力挺“取消公积金”,话题又被摆上台面,虽然高层暂无决策,官媒也发声驳斥,但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相对于楼市来说,“公积金”的存在,相当于底层支柱,支柱的重建、雕刻,甚至粉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上层建筑的摇晃。
下面,我们将从各路风声中抽丝剥茧,试图理出由“公积金”引发的,可能会影响楼市走向的蛛丝马迹。
丢到“零和博弈”
首先,头面人物频频发声,我们不应将其简单归因为“蠢且坏”。
因为即便是出于不同目的,头面人物也一定知道:“多数人的蛋糕,绝不能动”。
有调查显示,74.62%被调查网友不赞成取消公积金,最热门的理由是,企业减负不能拿老百姓利益开刀。
有一说一,这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简单解释,你赚的就是我亏的。
陷入这种思维之后,其他解决方案会一律归入盲区,比如正和博弈可能性,简单来讲,双赢的可能。
我们来看某头面人物4月下旬的提议:
第一,公积金变年金,公民已缴存公积金的收益只增不减;
第二,已经发生的公积金贷款,可以按照一定利率优惠政策转化为商业贷款;
第三,取消公积金不是意味着职工就得不到企业缴存的6%,而是个人有了更大的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以上三条,前两条还好理解,无非是公积金“换层皮”的事,而第三点很有意思:
取消公积金后,企业原本替职工缴纳的6%公积金转变为企业给职工缴纳的6%企业年金,职工可以自愿决定是否缴纳。
给大家翻译翻译,这段话是说,公积金“换皮”之后,可以自选是否缴纳,如果继续缴纳,一切不变,如果选不缴纳,每月到手工资可以增加6%。
看起来,所谓的“取消公积金”,并未如网传那样不堪,并且如开头所说的“不破不立”,其中,如何“立”的办法,已经初具雏形。
那么,回到“破”的问题上来,真的有必要吗?
公积金=杀手锏?!
实际上,公积金的本质一直都是“强制储蓄”。
1990年,住房公积金制度被引入上海,其目的是通过政府、企业、个人的三方合力,用强制储蓄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替代银行的贷款业务,以激活当时的楼市。
可仅仅5年后,商业银行的按揭贷款业务已经开始成熟。
在随后的三十年间,结果怎样大家十分清楚,楼市成长的速度“远超预期”,以至于时至今日,公积金已经变成“蚊子腿上的肉”——虽然是块肉,但几乎不顶用。
按照头面人物的说法,截至2018年底,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5.75万亿元,而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4.98万亿元,在整个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不到20%。完全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制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用商业贷款补足那20%的份额,同时并不增加老百姓的住房贷款债务。
从这一点出发,公积金是否在发挥应有的效用,确实值得商榷。
您别急着抬杠,扪心自问,客观来讲,如果这块“蚊子腿上的肉”没有减少,而且对您来说,能发挥更大作用,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况且,公积金管理中心是独立运行,脱离于财政部、银行,自成一派,其中暴露出的资本运营低效问题日渐明显,当公积金账户上是一笔“死钱”,跑不赢通胀,就是可怕的浪费。
以上,不论怎么说,就现在的风声来看,“取消公积金”并未列入高层决策程序,这并不代表全无可能,随着具体方案的日趋成熟,一旦那天到来,楼市恐怕将迎来巨震。
如开头所说,公积金虽然效用稍弱,但仍然是楼市的底层支柱,这个支柱的意义,是心理层面的,而市场基于多数人的共识存在。
如今楼市狂奔30年有余,结合现在的高层决策来看,“房住不炒”板上钉钉,但各地楼市“跃跃欲试”。
如此反差,若持续放大,楼市必要遭到一波“釜底抽薪”。
最后,换句话说“公积金生变”很可能会被当做一种工具,用来作为扑灭楼市火焰的一手“杀招”,大家拭目以待。
-- END --
行情混沌时,其实是最适合学习的时候。因为大家都在亏钱,如果你能闭关反思,不仅保住本金,还提升炒股能力,能为下波牛市蓄力。
我们近期在做的女侠投资圈有哪些权益了,如图,大家细细品。
戳下方的圈子卡片,进入快速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