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工企业探寻中国机遇 掀起对华“投资热”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巴斯夫最大海外投资项目落地中国!”德国《商报》11月25日报道,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中国广东湛江的一个100亿美元石化项目23日破土动工。这是中国逐步放松对外资限制的背景下最新一家扩大在华业务的外国公司,也是中国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
德国汉堡大学国际经济学者卡斯普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化工市场,并正形成最完善的化工生态系统。在中国开放的红利下,近几个月来欧洲化工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中欧化工合作正走向快车道。”
《环球时报》记者从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总部了解到,巴斯夫将在位于广东湛江的一体化生产基地首先建设用于生产工程塑料及热塑性聚氨酯的装置。该装置预计2022年投入运营,每年可生产6万吨改性工程塑料产品,主要用于汽车和电子等行业。基地预计2030年建成,占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
“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速度。”巴斯夫公司资深工程师奥拉夫向记者说。该项目从去年7月筹建到现在正式启动,仅用时16个月。这在欧洲及其他地区是不可能做到的。
目前巴斯夫在全球运营着六座一体化基地,分别位于欧洲、北美和亚洲。项目全部建成后,湛江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也是巴斯夫154年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巴斯夫已在广东成立子公司,负责运营中国重化工行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这反映出巴斯夫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巴斯夫集团首席执行官薄睦乐指出,巴斯夫并不担心短期经济波动对战略投资的影响。化工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长达五六十年,驱动其投资的决定因素是市场的基本面,“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非常好,我们相信中国市场的潜力,它未来对各种化工产品的需求会更大。”
“欧洲化工企业正在掀起新的投资中国热!”德国《焦点》周刊指出,除了巴斯夫外,几乎所有大型欧洲化工公司都陆续宣布在华建设新的项目。荷兰壳牌石油此前宣布对华投资100亿美元,包括在已经建成的惠州中海油壳牌石化基地二期的基础上,再度扩建,形成一个更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比利时化工集团索尔维近期也决定扩大在中国的研究中心,并增加在中国的特种塑料生产。该公司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今年4月则与成都华气厚普公司完成创建合资公司——液空厚普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旨在为燃料电池电动车开发、制造和部署加氢站。德国赢创和中国企业不久前签署联合研发协议,将在动物营养用益生菌和工业用酶领域开展更深合作。赢创动物营养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联合研发将在选育、生产、配方和新型益生菌解决方案的应用等领域开展,以促进创新。”
今年2月,英国英力士苯领完成了对道达尔位于中国的两家聚苯乙烯生产基地的收购。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麦克奎德表示:“这笔交易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该地区的现有客户,尤其是家庭和电子行业的客户,而且还为我们进入中国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途径。”
化工行业是欧洲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在德国仅次于汽车制造、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工业。荷兰也有超过2000家顶级化工企业。但近来欧洲等市场由于贸易争端等问题出现困境。欧洲各大化工企业纷纷裁员,巴斯夫决定全球范围裁员6000人,拜耳计划裁员1.2万人,科思创到2021年计划将削减用工900名;赢创将在全球范围削减1000个工作岗位……而在中国,欧洲企业却加大投资,增加员工的数量。
国际经济学者卡斯普尔分析称,欧洲和亚洲是主要的化工产品生产地。欧洲企业有技术,亚洲有市场。尤其是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目前占据全球4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一数字有望在2030年接近50%。薄睦乐认为,“想继续成为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就必须参与到中国的增长中去。”
卡斯普尔称,中国目前拥有化工行业的整体上下游供应链,包括优越的物流基础设施、创新的研发体系、优良的国际商业环境,以及高度整合的化工产业集群。而且中国政府近来频频推出新的开放政策。为包括欧洲化工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提供更全面的法律保障。
环境保护是化工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前有媒体质疑,欧洲化工企业正在向中国“输送污染”。
对此,巴斯夫公司资深工程师奥拉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种可能性很低。他认为,不管在欧洲还是中国,环保已经成为欧洲化工企业产业链的一个特性。欧洲企业在中国寻求合作时,环保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在确定进中国市场后,企业领导层首先会研读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新政策,突出投资的持续性。其次,环保举措是化工企业生产装置从设计到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欧洲化工企业在华独资设厂,也有利于企业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欧洲的最新环保技术带到中国来。▲
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