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两个湖南人,两个天才,两种境界,两种人生

张小龙,1969年12月生于湖南省洞口县,Foxmail创始人,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加盟腾讯公司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12中国创新人物”。主要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腾讯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工作。


两个湖南人,两个天才,两种境界,两种人生


李一男,1970年出生,湖南人,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毕业。15岁考入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26岁成为华为常务副总裁,2000年离职创办港湾网络,后被华为收购。此后,他先后出任百度首席技术官、中国移动旗下12580CEO;2011年以合伙人身份加盟金沙江创投。2015年4月,李一男公布了新的创业项目——智能电动车 。2016年3月15日,李一男因涉嫌内幕交易罪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检方指控称,李一男及其妹妹通过内幕消息炒股获利700多万元。


张小龙与李一男,经历惊人的相似 湖南诞生过很多技术天才,最重要的两位,就是前面所写的张小龙,和27岁就登上华为副总裁宝座的李一男。

张小龙,1969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市;李一男,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张小龙,1987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李一男,1985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

张小龙,2005年加入腾讯公司;李一男,1993年就加入华为公司;

张小龙被马化腾提拔为腾讯的副总裁,花了9年;李一男被任正非提拔为华为的副总裁,用了6年。


虽然经历相似,但从履历中就知道李一男比张小龙更加天才,成功得更快。

两个湖南人,两个天才,两种境界,两种人生

天才的程序员,孤独的艺术家“张小龙是天才”,他身边的人都说,象棋、围棋、台球、编程,张小龙无论是干什么,很快就能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圈子里最厉害的人物。张小龙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优秀却孤僻的技术大神。腾讯的员工说,张小龙是一个生性孤独的人,和马化腾一样,不爱言谈,烟瘾很大。他排遣寂寞的方式也蛮高端,大学时期就经常深夜一个人到湖边钓虾,现在则是经常是一个人听着音乐玩高尔夫。

两个湖南人,两个天才,两种境界,两种人生

张小龙,1969年出生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湖南邵阳市。从小就是学霸,领悟力惊人,1987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现华中科技大学)。1994年毕业,张小龙硕士学位,此后从事软件开发,他开发了一款优秀的邮箱软件——Foxmail。当Foxmail上线后,很快就拥有了300万用户,成了中国用户量最大的软件,张小龙也因此成了业界小有名气的程序员。更有趣的一个对比是,张小龙的 Foxmail如日中天时,马化腾的QQ还不到10万用户。张小龙是伟大的程序员,同时也是清苦的艺术家,他开发的软件有几百万用户,却没有靠这个产品赚到一分钱。好友周鸿祎就经常批评张小龙:“Foxmail要加广告,要盈利,OK?” 张小龙总是会反驳:为什么要加广告?用户爽就行了。


好产品不赚钱,只得两度“卖身”张小龙将Foxmail比喻为他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但由于没有想到很爽的盈利方式, 2000年只得把Foxmail卖给博大公司,并任公司副总裁,拿到1200万后,张小龙买了一辆车,去了一趟西藏。2005年,逐渐没落的博大公司再次将Foxmail卖给腾讯,张小龙也一同被卖到腾讯,担任广州研发部总经理,负责QQ邮箱。程序员是一碗青春饭,他已经快四十岁了,这是命运给他的第三次机会,也为微信以后的成功埋下了萌芽。


米聊横空出世,小龙临危受命2011年时,雷军的“米聊”横空出世,10万、20万、50万、100万,米聊如大火蔓延一般抢占QQ的用户,马化腾也从未感到如此大的危机。腾讯内部也炸开了锅,到底是用QQ去竞争,还是开发新的产品?最终马化腾一拍桌子,决定搞“双保险”。立即成立两只特种部队与米聊打生死战,A队叫Q信,B队就是张小龙负责的微信。张小龙以前是负责QQ邮箱的,对社交其实不如其它人擅长。但老板一声吼,属下抖三抖,十几人的团队就在张小龙的带领下,拼命地撸代码。当时雷军做米聊的时候就判定,如果腾讯来做竞品的话,估计要半年;马化腾对张小龙说:“最多两个月,必须上线!” 而张小龙没日没夜的加班,只用了一个月,第一版微信就高调问世了。互联网行业里有句术语叫“临界点”,10个人中有5个人用你,就会吸引到第6个人,剩下的4个人也会被吸过来,如果竞对率先达到临界点,那第二名就必死无疑。滴滴打车因为这个临界点理论,已经烧了100亿美金才换来今天的市场。


为了早日爬过临界点,马化腾举全公司之力,为微信拉用户,将QQ、手机上的用户全都往微信上导,还斥巨资买下各大App下载应用的头版头条强推,三个月的时间,就与米聊打成了平手。强推之后,也开始有了“自来水”,微信增加了“附近的人”这一陌生交友的功能后,用户口口相传,微信的下载量出现几何倍数式增长,后来又加入“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米聊这时已经完全跟不上节奏了,而且雷军的重心也放在小米手机上,米聊也就草草了之,最终,这场战争以微信的完胜而告终。张小龙与尘世无争,对名利无感,只在乎情怀,这样一个人却做出了中国互联网最成功的应用——微信。


如今微信的估值高达800亿美金,是腾讯市值的一半,而且还在不断攀升。但如果张小龙没了腾讯,还能做出跟微信一样的产品么?有一个著名的产品经理说:如果拥有腾讯的资源,就算是一坨屎一样的App,我也能让它有一百万的下载量。这话虽粗却不假。太多人因为微信认识了张小龙,也因为微信神化了张小龙。从他的经历来看,在加入腾讯之前,他只是落魄的程序员,加入腾讯之后却能扶摇直上,这完全可以说他的成功三分靠打拼,七分靠腾讯。可以料想得到,如果张小龙离开腾讯自己做社交产品,很难获得与微信同样的成功。

两个湖南人,两个天才,两种境界,两种人生

华为技术天才

李一男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1992年硕士毕业在任正非的劝说下放弃出国打算任职于华为,很快负责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这是华为的第一代万门机,为华为打开市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华为生死存亡的重要转折点,万门机将华为带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1996年26岁的李一男被任正非任命为常务副总裁,在华为位居第二。任正非对李一男直接以“干儿子”相称,可见对其关爱之深。在华为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将是任正非的接班人。


这么一个经常穿衬衣系错纽扣位置的人,对技术和产品却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在当年开发万门机项目的时候,出于结构和技术先进性的考虑,需要各模块采用光纤连接,但在当时所有的光纤网络技术都无法满足要求,李一男大胆提出采用标准SDH技术的设想,在仅凭看过几本书的情况下,通过反复实验,成功实现极具难度的技术突破。每完成一项技术的研发,用李一男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心情如同登山时攀上了项峰一样”。

其对电信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惊人的预测和感知能力。华为之所以始终坚持走高端技术研发路线,而不去做小灵通之类过渡的技术,这在当时跟李一男的技术追求有很大关系。


创办港湾网络


2000年,任正非号召员工内部创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也包括任正非,李一男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华为,创办了港湾网络。尽管走的时候任正非专门为他开了欢送会,但此事对任正非的打击非常之大。


创办港湾网络后,李一男并没有信守做华为网络产品代理商的诺言,而是开发直接与华为竞争的宽带网络通信技术和产品,并沿用华为的套路,不顾一切地挖角和挑战老东家华为。  李一男的这一行为,在华为内部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示范效应,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前后超过3000人,他们中很大比例都选择了创业,同样运用华为的技术模拟华为的运作。


任正非曾这么描述当时的情况:“2001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你们走的时候,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内部许多人,仿效你们推动公司的分裂,偷盗技术及商业秘密。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


当任正非获悉曾经视同己出、并且一年前还信誓旦旦要帮助华为开拓数据市场、并严格遵守竞业禁止的李一男居然在动摇华为的基业时,任正非迫于无奈,下达了对港湾的“必杀令”。2003年和3COM成立了合资公司专门从事中低端的数据市场;2004年华为专门成立“打港办”进行策略性打击;2005年华为成功狙击西门子对港湾的收购;2006年华为 17亿人民币将穷途末路的港湾网络收入囊中。


在收购协议里,华为要求李一男回华为工作2年,因此,李一男回到华为,继续出任副总裁。2006年5月10日任正非极其大度和包容地发表了“如果华为容不下你们,何以容天下,何以容得下其他小公司”的讲话(具体见后面的延伸阅读),安抚和鼓励李一男的团队甩掉思想包袱继续创业。“如果我们两股力量将来能合起来会更强大,也会对历史做一个非常好的注脚,不是说敌人永远都是敌人。”


出走华为再次创业


2008年,李一男再次出走华为,先后出任过百度首席技术官、中国移动12580的CEO;2011年8月,又以合伙人身份加盟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

2015年4月,李一男创办北京牛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李一男曾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创业。


没想到的是,一个技术牛人会倒在股票内幕交易上。根据指控,李一男利用华中数控并购重组的内幕信息先后获利700万元。未来恐怕难逃牢狱之灾!


李一男抛物线的人生轨迹让人一声叹息!他如那只迷路的帝企鹅,前路迷离,即使峰回路转也在若干年之后。


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评判李一男有关商业和道德的问题,一切后果他必自担,何必再落井下石。我们倒是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是:顶级技术牛人是国家不可多得的财富,在不是罪大恶极的情况下,有什么司法救济或保障机制来持续其技术专长的发挥,为国家所用,为社会所用?


因为此时正是国家需要技术创新、需要民族复兴的时候!


虽然两人暂时的人生结果不一样,但正当壮年,将来该好的会好起来,该更强的会更强!为两个湖南的天才加油~~!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