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的“体温”“体感”与“体质”
新华社台北10月18日电 题:台湾经济的“体温”“体感”与“体质”
新华社记者赵博、许雪毅、彭培根
民进党当局领导人近日在公开场合肯定自己三年多的“努力”,并预言今年台湾经济成长率会是“亚洲四小龙”头名。而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最新报告,将台湾今年经济增长率下修0.5个百分点至2.0%。
台湾经济“体温”到底如何,业界与民众又有怎样的“体感”?梳理岛内有关统计、调查和舆论观点、专家解析,或可洞见台湾经济的“实况”和“体质”。
(小标题)主引擎:全年出口负增长几成定局
出口向来是拉动台湾经济成长的主引擎。台当局统计显示,台湾9月出口年减4.6%,第三季度乃至今年以来的整体出口数据也均为负值。以9月为例,受国际原物料价格走弱影响,基本金属制品、化学品、塑胶品的出口减幅都在16%以上;机械设备则受到多种消极影响,年减3.6亿美元,负增长16.6%。
据估算,台湾全年出口若要正增长,第四季度每月出口需达305.7亿美元以上。但去年9月至今,台湾单月出口从未突破300亿美元,今年以来月均值不足270亿美元。台当局财政主管部门人士公开承认:“今年出口负成长已成定局。”
台当局统计还显示,今年8月外销接单金额为400.5亿美元,年减8.3%,是连续10个月衰退。机械设备行业更年减26.2%,创近10年最大跌幅。全年接单若要正成长,9至12月每月接单需520亿美元。
今年的台湾经济真如民进党当局领导人说的那样乐观甚至傲人吗?从台当局“发展委员会”的景气对策信号连亮第8颗代表趋弱的“黄蓝灯”,到台湾经济研究院的制造业景气信号连亮第10颗代表衰退的“蓝灯”,答案不言而喻。
(小标题)情绪表:业界与民众持续悲观
岛内有分析指出,受国际原物料价格走低、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海内外终端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台湾民生、石化橡胶、金属机械、电子电机、运输等五大类产业均表现不佳。岛内业界权威人士日前直言,今明两年台湾整体经济都相当严峻。
台经院景气预测中心主任孙明德认为,机械设备卖不好,导致上游钢铁行业采购疲软、下游金属行业生产趋缓。
台湾《工商时报》则报道,此前美国对大陆货品加征关税影响订单,导致台湾与日、韩工具机厂商不得不削价抢单。雪上加霜的是,台当局放任货币大幅升值,以便外资热钱涌进、炒高台股,却让机械业者承受高额汇率损失。
“没有好转迹象。”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坦言,景气恶化从今年第二季度就开始,目前包括石化产品、纺织原料在内很多出口“有量无价”。
岛内多家研究机构的民调呼应了这种悲观情绪。“中央大学”发布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物价水准、家庭经济状况、购买耐久性财货、经济景气、投资股市时机、就业机会6项指标中,5项偏向悲观,就业机会指标更创9年新低。国泰金控“经济信心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经济、就业、加薪、股市及投资等均持续悲观,旅行、美食、购物等的消费意愿也在9月转负。
(小标题)工具箱:大开“政策支票”受质疑
出口衰退、制造业疲软、民间情绪悲观的情形下,民进党当局却似乎显得信心满满,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会带来的“转单效应”与“台商回流投资”以及“刺激内需”可支撑台湾经济稳定成长。然而,出口与外销订单衰退的事实已戳穿“转单效应”的说法,而“台商回流”则被舆论比作是“纸上富贵”。
台湾省商业会顾问戴肇洋投书媒体说,当局宣布截至9月上旬,“台商回流”累计承诺投资5767亿元(新台币,下同),但首季资本支出仅58亿。台湾大学教授叶国俊则认为,以目前“台商回流”资金性质看,能否推动台湾经济持续增长尚待观察。
再看“刺激内需”。高铁南延、秋冬旅游补助、老农津贴、公营事业加薪、计程车汰旧换新、客运冻涨补贴……民进党当局一波波操作令人眼花缭乱。有媒体估算,7月党内初选胜出后,“拼连任”的蔡英文开始“利多大放送”,“撒钱”高达2244亿元。
台当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实际负债逾7万亿,潜藏债务逾17万亿。《中国时报》发表社论指出,民进党当局一连串补助补贴措施,徒然加大“债留子孙”。民进党执政3年多缺乏真正的政绩与建设,只能靠选举年“大撒银弹、政策买票”,想刺激出“短线获利的民心幻觉”。
岛内专家和业界人士除认为民进党当局提出相关措施缺少专业评估和长远规划,还质疑当局“屏蔽”其“对抗大陆”政治路线对台湾经济造成的重击。有业者估算,受伤最重的观光业整体年产值缩水350亿元,影响逾200万个家庭收入。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林祖嘉上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台湾经济增长缓慢,大部分的经济贡献来自出口,维持好两岸关系对台湾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他近日又为媒体撰文提出,台当局应确实估计实际的经济现况,不能“报喜不报忧”或过度调高经济成长率,才是负责任的。
法学教授陈长文则投书指出,“民主政治”在台湾已成政客自欺欺人的舞台,人民沦为观众,无力改变当局无能,只能任由生活越来越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