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神秘”康平路,长不到1公里,却是
和上海人提起康平路,他们一定会脱口而出,“哦,康办”!
因为这里有上海市委的办公地,所以,康平路一直是政要集居地,是真正的“上海核心”。
康平路,东起高安路,西至华山路,中间与吴兴路、宛平路、余庆路、天平路4条南北向道路交汇,是一条全长不到一公里的柏油马路,路宽15米至16米,道路两侧法国梧桐成荫。
康平路的前世,其实跟政治毫无关系。它原名麦尼尼路(Route Magniny Marcel),法租界公董局于1922年修筑,据记载,这条路名是以法国侨民的名字命名的,但这个Magniny Marcel究竟是谁?笔者很难从国外的资料中查到了。
在之前,这地块上有三个自然村:许家宅、袁家宅和周家宅,归属于法华乡。随着法租界内的华人人数激增,租界内的住房、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康平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修筑的。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法租界时,正式改名,康平路。
老上海曾经回忆说,从开始修路到开通,再到解放前,康平路上出现了许多“怪事”。比如,宛平路至吴兴路路段,过去曾是康平路上最差的一段路,此地曾有一个大土丘,最高处1.5米,所以行路特别不方便,当时附近的人叫这段路是“阎王路”,因为一不小心就摔跤——直到1946年,这段路才被“烫平”。
还有就是1944年的“挖煤大战”。现在要是跟人说“康平路上曾经挖出过煤”,估计崇明人阿爹也不会相信,但是,当年的挖煤大军有数十人,短短的一段路面上,挖出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煤坑,而且,这场“挖煤大战”持续约一个星期——实际上,这些只是过去废弃的煤渣,是当年发电厂、棉纱厂倾倒在河浜里的。
解放初,这里还发生过一起凶杀案,缂丝与田黄收藏大家、前上海县知事、大中华火柴公司老板李祖夔,在康平路1号的寓所内遇害身亡,时称“康平路1号凶杀案”。
在陈毅市长的亲自督办下,凶杀案迅速告破,查明为犯罪分子贪财冒充警察入室抢劫,用浸泡三氯甲烷的药棉堵住李祖夔口鼻,最终导致其中毒太深、窒息而亡。杀害李祖夔的犯罪嫌疑人周占平及同伙赵某最终伏法。
还有一种说法:1947年,李祖夔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任民建财务处长,为民建组织的建立和经济筹划尽其心力。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拒赴台湾或香港之劝。同年11月下旬,遭国民党潜伏特务劫财杀害。
说到这个康平路1号,这是一栋建于1930年的花园住宅,兼具了现代派和西班牙式风格。屋顶为平缓的等坡屋面,错落有致,铺以红色圆筒瓦,高挑的烟囱,略有圆弧形收口。小楼形体、线条水平流畅,装饰简洁,与道路转弯地形的退让空间相呼应。
除了实业家、大收藏家李祖夔之外,哲学家、教育家周抗,也曾居住在这里,周抗还曾创作过一幅名为《康平路一号》的油画。
周抗曾担任过华师大的党委书记、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所长兼党委书记。不仅如此,他还负责编纂了《辞海》的哲学卷,更为重要的是,他当年是一位敢于突破“两个凡是”禁区的老同志——所以说,康平路的“特殊气质”和这条路上住过的人,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然,还有一层关系就要属“康办”了。1949年之后,康平路因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位于此地而闻名,“康办”也因此被上海人,用作是中共上海市委的代称。
1966年,张春桥策划的那起“康平路事件”,让这条曾经默默无闻的马路名噪一时。
工总司和赤卫队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武斗,这也是全国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武斗。几万人挤在这条并不宽阔的小路上,彼此沉重的呼吸已然让人窒息了,何况还有宣传车的大喇叭,还有肢体冲突。
双方发生的激烈冲突,造成近百人重伤送院,2万多人排成单行、分成六路被驱赶出康平路,收缴袖章有几大堆。此后,上海赤卫队的市、区负责人240多被抓,组织土崩瓦解,为张春桥1967年的“一月夺权”,制造了有利的力量对比和政治态势。
事后,张春桥毫不掩饰地说:“这次较量是个转折点,这一仗一打,市委瘫痪了、垮了,讲话没有人听了,上海的桃子熟了”。进而,他们从幕后跳到台前,直接导演了夺取上海党、政、财、文大权的“一月风暴”。康平路事件也成了全国大规模武斗的开端。
如今,那个时代已经远去多年,康平路却依旧以宁静的气质袒露于世人,那些历史的沧桑被掩埋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马路两边,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居民住宅。
这些建筑物的时间跨度较长,既有20世纪初建造的,类似官家大院式的“宅院”和老城厢平民住房,也有1940年代中建造的,欧美风格的花园别墅和成片的西式里弄洋房,还有在1980年代以前,为数不多的高楼建筑和很罕见的平房式洋房。
康平路95号,是原上海体委的家属楼,就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与周边老洋房相比,它属于较为现代的建筑,姚明从小生活就在那里。
据邻居回忆说,他当时饭量就是别人的两倍,而且十分乖巧老实,听从小伙伴的指挥。家属楼周围曾经有一大片空地,是体委的风雨操场,也是上海田径队的训练场地,刘翔他们原来也在这边练习,体委的总部也在附近。但现在,风雨操场那块地建成了东亚国际网球中心,田径队的训练场地迁到了莘庄。
在康平路上,1930年代建造的房屋,以西班牙式为主,住房和花园面积都较大,主要集中在天平路至余庆路之间的康平路两侧。
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这一时期建筑以现代派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住房和花园面积最大的,就要属康平路71号荣家的住宅。
荣家三代人声名显赫,可以说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商业传奇,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评价说:“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只有荣家一家。” 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三代商人中的。当然,最出名是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后又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2009年年初,一系列关于中信泰富外汇巨额亏损、重挫于“澳元对赌协约”的报道,将荣智健推向舆论的顶峰。随着4月8号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的董事长及主席职位,预示着中信泰富“谢幕”。荣家的第四代,是陷入富不出三代的怪圈,还是厚积薄发,再创荣氏家族的商业神话?一切不得而知。
康平路4弄3号内的西洋式平房,是当年法租界内十分罕见的平房式洋房,室内卫生设备、上下水的管道、壁炉等一应俱全。
这里过去的主人是上海纺织大王吴昆生,建造于1940年,此后连同周围土地,一起出租给了著名园艺家黄岳渊。黄岳渊随后就将建在真如日陷区的黄氏畜植一分场,又称“黄园”,迁至康平路。1944年10月,蓄须明志的梅兰芳,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纠缠,在“黄园”内居住了一段时间并度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
康平路205号1号楼,建造于1923年,是一栋具有巴洛克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整幢建筑厚重,呈现古典的艺术感。据传说,这里最初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房子,现为徐汇区老干部局用房。
位于康平路、余庆路交叉路口东北角的爱丽公寓(Irene Apartments),是一栋建成于1934年的法式建筑,以建筑师女儿名字命名的。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最特别的是,入口平台位于车库之上,设计十分巧妙。
这座大楼一层楼为一个狭长形火柴盒状建筑,全部为汽车库,面积约占整幢大楼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二至十层住房,建造在汽车库的北端,周围居民称其为“九层楼”,是1985年之前,康平路上最高的建筑。
近十年里,上海一直在变,拆得拆,建的建,太多的马路大搞建设而面目全非,只有这里居然奇迹般地不动声色,操持了原来较好的风貌,甚至连一个商店都没有,似乎城市的烦乱与躁动,始终与这里无关,或许,这才是康平路的“神秘”所在。
#上海头条# #上海身边事# #上海旅游#
来源:看看新闻网
记者论坛,20万+媒体人社群,传播创造价值;
已受邀入驻今日头条、腾讯快报、百度百家、网易新闻、新浪财经、阿里UC、一点资讯、界面、脉脉等媒体平台。
①有情怀的社群,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②部分文章转载,标注来源作者,只为分享价值,无关商业利益;③如有异议、投稿和建议,请联系:reporterb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