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了,卢旺达大屠杀的主犯终于落网!他身背
|作者:隋唐
|编审:苏睿
前几天,法国警方突袭了塞纳河畔的阿涅尔,这里是法国最富有的社区之一。很快,一位体弱多病的84岁老人被警方押走。
此人名叫利西安·卡布加,竟是26年前惨绝人寰的“卢旺达大屠杀”头号通缉犯!
·卡布加
提起“卢旺达大屠杀”,很多人并不陌生。这是这个星球上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种族清洗计划”。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煽动民族仇恨,卢旺达在1994年4月到6月变成了“人间炼狱”。
刀砍、活埋、火烧、奸杀……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将近100万图西族人被有计划地屠杀。
在那次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当中,卡布加煽动民族仇恨,怂恿胡图族对图西族挥起屠刀,还为屠杀者提供资助……
大屠杀快结束时,他趁乱逃跑,一躲就是26年。谁都没想到,这样一个魔鬼如今竟然住进了法国富人社区,还过着骄奢侈靡的生活。
在被捕之前,他的悬赏额已经达到500万美元。这500万美元背后,是全世界人民对这个魔鬼咬牙切齿的愤恨,也是对那场恐怖大屠杀的深深反思……
卢旺达大屠杀
这场大屠杀的根源,要追溯到万恶的“殖民时期”。
当年比利时殖民者在统治这个非洲小国时,制定了一个非常荒谬的民族划分政策。
他们通过观察当地人鼻子的宽度、身高和皮肤的颜色,把全国人大体上划分为两个民族:身高较高肤色较浅的被称为图西族,占总人口的14%,肤色较深身高较矮的被称为胡图族,占总人口的85%。
民族划分完成之后,因为占少数的图西族在外形上更接近欧洲人,于是,殖民者干了一件十分不人道的事——制定明显偏袒图西族的民族政策。
在长期的不平等和歧视性政策中,卢旺达被“撕裂”。两个“民族”渐渐仇视,到后期已经“不共戴天”。尤其是被歧视的主体民族胡西族,怒火就像炽热的岩浆一样在全国蔓延。
上世纪50年代,殖民者撤离时却又故意把权利放给了“被压迫”几十年的胡图族。仇恨的种子也是在那一刻正式破土而出。
早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之前,坊间就流传胡图族要对图西族施行“种族清洗计划”。小道消息沸沸扬扬,所有人都感觉阴云密布。
终于,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的胡图族总统被刺杀成了引爆种族仇恨的引线。胡图族一口咬定这是对方的报复行为,然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情绪煽动”。
他们利用卢旺达广播电台对全国喊话,直接煽动胡图族用屠刀对图西族进行“清算”。
这些恶狠狠的诅咒通过无线电波以光速传遍了卢旺达的大街小巷。片刻沉寂之后,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以及附近郊区,自动步枪“哒哒哒哒哒”的开火声成片响起,爆炸、哭喊、求饶、咒骂、玻璃窗户被砸碎的声音,砍刀砍进骨头里的声音,此起彼伏,收音机里不断地大喊着图西人的家庭住址和姓名,敦促胡图族将他们赶尽杀绝......
据一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军官回忆说,在屠杀开始之后,卢旺达的公路上被疯狂的胡图人设下了很多路障,胡图族的民兵会严格检查每一辆过往车辆,如果发现图西人直接揪下来用砍刀斩首。
胡图族民兵的脖子上还会挂一个哨子,只要发现有图西族人试图逃跑,那人一吹哨子,附近的胡图族民兵就会拎着砍刀包抄上来,把那图西人围在中间乱刀砍死。
除此之外,胡图族民兵还会闯进图西人聚居区,挨个房间杀人,挨个街区清洗。
在大屠杀持续时间内,平均一天就有一万人被杀,约等于每10秒杀一人,杀满了100天。
头号通缉犯卡布加
在这场大屠杀中,卡布加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他被西方媒体称为“纳粹以来的最恶屠夫”,还有人叫他“非洲的艾希曼(屠杀犹太人的纳粹高官)”。
·不同时期的卡布加
他是一位图西族的卢旺达商人,出身贫寒却倚靠裙带关系飞黄腾达,成为当地的媒体大亨,而这也成了他最恐怖的“屠杀工具”。
1990年卢旺达内战爆发时,卡布加就控制媒体不断配合胡图族政府进行种族主义宣传,把国内的图西族说成“反叛军的内应”。
这种长期的种族主义宣传和民族情绪煽动,是卢旺达总统遇刺后事态迅速升级的直接原因。
卢旺达总统遇刺当晚是非洲杯决赛,很多人都坐在收音机前听转播,突然之间,收音机里传来了这样的声音——
一个沙哑的男声咬牙切齿地说:“卢旺达人民们,我们伟大的总统被蟑螂一样低贱的图西族人谋杀了,他们诱骗总统去签署虚假的和平协议,却在路上用飞弹伏击了他,优秀的胡图族同胞们啊,清算的时刻到了!”
这个电台,就是臭名昭著的卢旺达广播电台(RTLM),而它的主人正是卡布加。
这家电台后来成为屠杀者的“战略指挥所”。大屠杀过程中,这家电台不断公布着图西族的住所,引导胡图族武装“精准屠杀”;后来电台变本加厉,引导胡图族进行“杀人竞赛”,并不断发出混淆视听的假新闻,以强调这场地狱杀戮的“合理性”。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杀人电台”,电影《卢旺达大饭店》中那个鼓励杀戮电台的原型就是它。
然而,卡布加的罪行并不只有煽动仇恨。他源源不断地为屠杀者提供资金和装备,是这场大屠杀的主要资助者之一。
据媒体报道,大屠杀开始之前,卡布加出资从国外购买了约50万把砍刀和锄头,后来这些凶器大部分砍在图西族人的血肉上。
在大屠杀过程中,他还主动供应制服、装备,并调度下财团车队,加速杀人暴民的屠村效率。
1994年6月中旬,大屠杀在乌干达政府和图西族反抗军的联合干预下才结束。而此时的卡布加已经像人间蒸发一般,下落不明。
逃亡
其实,在图西族反抗军反攻卢旺达国内后,意识到风向已变的卡布加已经逃亡国外。从那之后,他成为国际通缉犯,开始了长达26年的逃亡生涯。
一开始,他凭借天价财富企图在瑞士寻找庇护,但瑞士政府因国际压力将他驱逐出境。之后,他辗转回到了非洲,并在短暂流亡刚果民主共和国后,秘密躲进了肯尼亚,接受其强人总统莫怡(Daniel arap Moi)的庇荫。
莫怡与原卢旺达总统私交颇深,再加上卡布加苦苦哀求,拱手相送巨额财富,他铤而走险收留了卡布加,并暗中帮助卡布加在肯尼亚秘密隐居。
2002年莫怡下台后,这段秘密庇护被肯尼亚记者威廉·吉库奇(William Gichuki)曝光。
这是一位有着过人胆识和良知的记者。在得知卡布加秘密隐居肯尼亚后,他直接向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进行举报。很快,美国政府迅速制定了方案,准备向肯尼亚政府施压。
可就在这时,吉库奇竟在自家住宅中被枪杀。这是明目张胆的灭口,然而,当时肯尼亚当局却对该案“消极应对”,还“催促结案”。
在此之后,卡布加又在肯尼亚藏匿15年,直到2017年被著名人权斗士肯·瓦夫拉揭发。当时,他的两个线人已经掌握了卡布加行踪。
但恐怖的事情再次上演。新闻曝光后,两位线人先后惨死,然后再次被列为悬案。后来,瓦夫拉在悔恨和不甘中暴病而亡。
不过,此时国际社会对肯尼亚政府的施压越来越大,卡布加深知这里已不是“天堂”。2017年后,他以假名、假护照与假身份在欧洲辗转,最终落脚巴黎。
·卡布加藏身社区
在这里,卡布加还购置了多处房产,并一直生活在文首所提及的高级公寓内。邻居对这个老人的评价是:“我会看到这个人出去,也许一天一次,单独或是和别人一起出去。他一句话也不说,什么也不说。”
直到近期法国、英国与德国检警联合缉凶,这才在交叉比对与追踪下抓捕了这名富豪屠夫。目前巴黎上诉法院将启动调查,决定是否将卡布加移送海牙审判。
至此,横跨两大洲,耗时26年的大追捕终于结束。当年卢旺达的血雨腥风,终在正义的坚持不懈下迎来审判。
只是,大屠杀之后的卢旺达民生凋敝,至今仍处于动乱。这笔账,卡布加恐怕搭上性命也还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