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张博庚教授:中国学生沉默谨慎,印度
提到电子工业与计算机业,美国的硅谷无疑是这类产业的王国。曾几何时,硅谷被称为是在印度人与中国人的背上建立起来的。
而在最近10年,印裔后来者居上,以迅猛之势打破了中印在美国职场发展的平衡。
且不说摩托罗拉、诺基亚、Adobe、百事可乐、万事达卡等知名行业巨擘全部选择让印裔出任CEO,连苹果、谷歌、微软这三大硅谷巨头也被印裔收割两个CEO宝座。
有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印度赴美留学人数的增长量已是中国的三倍。
这些赴美发展的印度人,和上世纪80年代前往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背景很是相似,都是在国内完成自己的本科学业,然后前往美国科技公司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截至2012年,印度裔做高管的公司占到了全美的33.2%。可想而知,在那时印度裔只占整个硅谷人口的6%,但却有15%的公司是由他们创办的。
在大数据的对比下,聪明才智并不逊色的中国人,能在美国大企业担任重要职位的人才却是凤毛麟角。转观能在四十年间逐步在美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印度人,我们又能在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与其纠结母语优势,不如直面沟通表达印度能源部长马拉曼说过:"与中国比较,印度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印度人懂英文这种国际性的语言。这在网络的时代里意义非凡。"
诚然,作为英国的前长期殖民地,英语在印度的地位已经等同于印度官方语言,这无疑给印度人前往美国发展开了一辆直通车。
但根据2011年印度语言调查中显示,印度说英语的人数只占10.6%,相当于每10个印度人当中,只有一位会说英语。与其说印度有"母语优势",不如换个层面看待问题。
虽然中国人总会嘲笑印度英语那浓浓的咖喱味,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表达的欲望。加之印度人更懂得用英语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且从不惮于说出自己的观点。
哈佛大学的张博庚教授就曾评价道:"中国学生沉默谨慎,印度学生能言善辩。"这类现象的发生必然有其背后的原因。
被英国殖民400多年的印度,与从英国领土独立出来的美国可以说是"两兄弟",正是这一历史渊源,印美两国在语言、文化、制度、法律上基本都是同一个体系。
印度人从小的学校教育也与美国相似,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校园,印度学校的学生社团都非常多,而社团负责人的选拔也是通过演讲的方式。
谁更能打动人心,谁便更有成为领导的机会,这与美国竞选总统的方式一致。成为领导口才必须是第一位,印度人从小就锻炼了协调沟通能力,有着较强的演说本领。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印度人更愿意,也更容易融入美国人的群体。相比较中国,脚踏实地的办事,稳扎稳打的基础,谦虚谨慎的态度一直是我们的传统,或许就没能像印度人一样擅长于表现自己。
加上部分中国家长的传统观念,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的形象,就习惯性压抑孩子的个性表达,在这些作用下,孩子主动交流、沟通、理解能力不强,这是我们需要审视的地方。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什么硅谷有这么多来自印度的IT大佬,而中国人才却很难进入公司的中高管理层?
从学历上来看,硅谷中的印裔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及华裔的三分之一,大多印裔止步于硕士学位,按理说在技术基础上是不如华裔工程师的。
按照国人的传统理念,过硬的技术是升职的先决条件,但在美国,从技术中选择人才的方式大多适用于中低层,要想成为公司的中高级管理,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是他们想要的。
再翻开印裔高管的简历,可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拥有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学历背景。皆是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正对上了硅谷的职场需求。
虽然华裔的学历层次高,但在针对性人才的培养上还是没能超过印度。根据统计,在硅谷拥有MBA学位的印裔占28%,华裔只有7.2%。
印度在这方面的打算,比中国早了30年。就以印度管理学院IIM为代表,作为在印度乃至全世界有着极高地位的管理学院。
早在20世纪50年代,它就与麻省理工学院sloan管理学院合作成立了IIM加尔各答分校,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合作成立了IIM阿默达巴德分校。
如今IIM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高,它是印度人才的摇篮。自然而然的,在印度学生的眼里,MBA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除了在管理方面的重视,软件行业也逐渐成为印度的明星产业,在印度,计算机课程对高中生来说也相当重要,以至于他们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从事IT行业。
而在相邻的中国,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加多元,未来能够普及到各个产业。提到MBA,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现现代管理学教育。
但离普及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中国人大多把MBA当成非必要的课程。事实也很好地证明,当下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这恰恰是中国学生所忽视的,所以我们在硅谷看到更多的是在基层兢兢业业码代码的中国工程师。
事物的两面性我们探讨在美国职场混得风生水起的印度人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个现象产生的一些后果。当印度人才前仆后继赶赴美国深造,印度政府也因人才流失而捶胸顿足。
几年前有一个数据: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排名第一的是印度籍10位,而中国香港、台湾华籍分别有一位,大陆则无一人上榜。
这十位印裔CEO有几个共同特点,首先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来美国留学从而开展自己的一片天地。
其次他们本科从都是同一所大学——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这所学校被称为"全世界最难考"的大学,录取率只有3%。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里面集结的是全印度的青年人才精英。为了培育他们,印度政府完全是掏干净了口袋,考入该校的学生不到全国大学生的1%,但却拿到了全国15%的高等教育预算。
然而从这所名校出来的学生,有接近70%选择前往美国深造,闯荡硅谷。其中有很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美国站稳脚跟。
并一步步奋斗成为硅谷高管,但他们中很少人最后选择回到印度,而是拖家带口,成为了"美国人"。
根据一组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人赴美后70%都选择回国。有着浓浓"故乡情结"的中国人,特别是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都更喜欢扎堆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
中国正着力于建设自己的"硅谷",华为、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已经成为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首选。
曾经令名校毕业生削尖了脑袋也要进的亚马逊、谷歌、微软等美国科技巨头并未成为新一代中国精英的最佳选择。
相比较在美国的发展,中国公司带来的成就感与归属感能吸引到更多人才,除了这些行业大拿,还有许多领域的创新佼佼者,比如美团、饿了么、滴滴、京东、拼多多等成百上千个公司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事实上,虽然印裔在美国五百强企业中CEO占比大,但放眼全球创新能力一流的企业,却很少看到印度创办者的影子。
身为一个人口数量庞大、IT人才众多的国家,难道印度不想回去创业,在自己的国家建设一个"印度硅谷"吗?
他们当然想,但是印度目前还未成熟的商业环境让他们不得不留在美国,凭着国家精心培育的超强大脑,为资本家打工。
正是两国两国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美国职场中印度人才似乎"碾压"中国人的局面。
印度精英在硅谷打工,中国科技却拿下印度市场就在印度人才在美国公司对中国人才"全面碾压"时,中国的科技公司早已将触角伸到了印度。
印度智能手机的半壁江山已被中国公司收入囊中,在印度手机品牌前五排行榜里,有三个来自中国,分别是小米、vivo、OPPO。其中小米高居印度手机品牌榜首,雷军的"Are you ok"更是火遍全国。
除此之外,滴滴投资了印度的打车软件Ola;今日头条母公司领投了印度最大的新闻聚合平台Dailyhunt;携程投资了印度最大在线旅游公司MakeMyTrip和印度B2B旅游平台Travstarz Global Group......
可以看到,中国有如此多的的企业在印度乃至全世界发光发热,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对于印度充满优势的一面,理应学习,但看待问题也不能纠结于此。
其实,美国的职场数据并不能作为评价孰强孰弱的标准,与其盯着中国、印度精英在美国职场干得好不好,不如看看身边每时每刻、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一切便是如此明朗。
曾经有位网友的评论得到过许多人的赞同:最聪明的印度人移民到了西方,但移民去西方的中国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中国人。
而这句话如今也可以这样说:最聪明的印度人去了美国,而有眼光的中国人却悄悄进入了印度。是谁把握住了时代的风向,答案显而易见。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