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导弹:中国展示对未来战争模式的构想
本文为CSIS(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中国2019年建国七十周年大阅兵后出具的研究报告(《More Than Missles: China Previews its New Way of War》)的摘要版本。通过本文可以了解美国一些防务观察家如何看待中国国防装备研发以及对未来中国国防力量发展的预测。同时还可根据一年多来陆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判断报告的预测是否准确。
主题:
1. 中国国庆大阅兵表明,中国正在寻求取代美国,成为亚太地区军事和科技的主导力量。
2. 许多新装备都以削弱美国的指挥、控制、态势感知和精确打击能力为研制出发点,同时增强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能力。
3. 从参加阅兵式的武器装备可以看出,中国将电子战、无人机系统和精确制导弹药等高科技武器装备置于优先发展地位,这些武器系统将大大削弱美国军队在亚太地区进行复杂军事行动的能力。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日,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精心组织和策划了此次阅兵式,展示了众多的战略武器系统。虽然中国以前也举行过此类阅兵式,但这次的阅兵式因新型高科技武器种类和数量众多而不同以往,展出的武器系统中新装备占比达到40%。尽管阅兵式的展示和宣传意味浓厚,但仍能发现许多中国正在形成中的战略理念相关的线索。而阅兵式也展示了中国希望取代美国成为亚太区军事和科技领域主导力量的雄心壮志。
阅兵式传出的信息表明,中国将重点加强“信息化军队”建设,在技术上取得优势。国庆大阅兵中展示的许多武器系统都以增强中国在信息获取、监视侦察(ISR)和常规精确打击方面的能力为目的,还有许多武器系统则旨在削弱美国在本地区在上述领域内的能力。具体说,国庆阅兵上展示的武器系统表明,中国希望达到的目的如下:
借助改进后的ISR系统增强精确打击能力;
扰乱和破坏美国的信息和通信网络,削弱美国的态势感知能力和精确定位能力;
装备足以突破美国空中和导弹防御体系的机动式弹药,令美国和亚太地区盟国部队处于极大风险中;
增强水下态势感知能力,威胁美国潜艇;
中国还展示了多种新型或改进型核运载系统,包括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和潜射弹道导弹系统,这些增强了中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也表明中国战略导弹具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而这一直是中国战略核力量决策者
虽然技术上越来越复杂精密,但核运载工具扮演的角色变化不大,这表明中国仍坚守现行的有限核反击政策,这与俄罗斯形成了鲜明对比,俄罗斯显然正在提升其核力量使用的范围和决心。美国情报机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核力量将增加一倍,虽然中国的核武库与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仍规模较小,但防务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的中程导弹具有核常双重打击能力,而且中国的滑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未来是否搭载核弹头并不明确,不过中国的防务评论家明确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新型DF-17可常规车载发射。
中国对高科技“信息化”战争的重视和热情反映出过去二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从美国的许多军事行动中汲取了经验教训。在此期间美国部署和运用了先进的ISR和C2网络,解放军很清楚美军对这一优势的依赖,并打算利用美军的依赖性。本文将对国庆大阅兵中所展示出的各类武器系统和所具备的能力作一概述,并解释这些能力将如何服务于解放军的未来战略。这些内容主要分电子战装备、无人机系统和新型导弹系统三部分。
1 电子战系统
阅兵式中展示了大量可削弱美军ISR(监视与侦察)能力的各类电子战系统,如陆基电子干扰设备;还展示了两种无人电子干扰飞机改型,其中一种是改型的ASN-207电子战无人机,这种飞机以前是侦察机。中国媒体的报道该机作为电子战平台,表明了中国力图在未来战争中“夺取信息控制权”。
无线作战网络是美军“杀伤链”(kill chain)中最重要部分之一,这一网络整合情报、指挥和火控数据并引导精确制导武器攻击目标。解放军大力研发电子战装备,可切断杀伤链上这一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干扰和阻断信息传递一直是解放军
2 无人机系统
此次阅兵中出现的无人机中有多种是首次露面的新型无人机,如GJ-11无人攻击机,这是一种舰载无人机,以解放军的“利剑”为平台,排气口进行了隐形处理,外观根据空气动力学理论做了修改,主要用于远程打击和为中国导弹部队提供目标信息和数据。
阅兵中还首次出现了可由轰炸机投放发射的火箭推进WZ-8空射超音速无人机,该机可用于对美海军航母战斗群实施侦察和战果评估。虽然它可能不具有足够的巡航飞行能力以用于导弹目标跟踪和瞄准,但可以帮助发现和瞄准敌方水面舰艇,媒体报道该无人机已经进入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服役。
中国还展示了一种新型水下无人潜航器,主要用于执行“战场环境侦察”和“敌情监视”任务,这是中国反潜能力和水下ISR能力大为提高的真实表现,尽管其有效性还不确定,但表明中国有兴趣打破美国在海底世界的主导地位。
此前,中国发现和跟踪美军的能力存在不足,从而限制了其武器系统的杀伤威力,通过装备新型无人机、卫星和海军无人情报平台,中国将打造自己的杀伤链。
3 导弹系统
阅兵展示了中国在先进导弹系统方面的成果,其中六种非常新颖,包括三种巡航导弹(YJ-12B、YJ-18、CJ-100)、两种弹道导弹(JL-2和东风-41)、一种高超音速滑翔式飞行器(东风-17),此外还有一些最新型的导弹系统,如东风-31AG和东风-26。
YJ-12首次亮相是在2015年,这是一种冲压喷气发动机推进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估计约为500公里。YJ-12B是其陆基型,此次阅兵是它首次公开露面。据中国媒体报道此种型号导弹已开始服役。
YJ-18是一种亚音速反舰导弹,射程估计在220公里到540公里之间,由涡喷发动机提供动力。导弹接近目标时弹头由火箭发动机推进加速到超音速。YJ-18导弹的外观与俄罗斯3M54TE巡航导弹非常相似,阅兵前从未公开展示过。
CJ-100是一种远程超音速巡航导弹,阅兵前未露面。阅兵前几天中国媒体曾播放过相关视频,它垂直发射,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除此之外公众对它知之甚少。
东风-17是一种“中短程”弹道导弹,兼具东风-15的火箭和高超音速滑翔飞行两种模式,首次测试是在2014年1月,本次阅兵是首次公开,不过关于高超音速飞行器WU-14/DF-ZF测试的文章首次刊登是在2017年年末,文中有配图。
根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东风-17导弹显然能够突破美国及其盟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后者难以拦截低空来袭的机动导弹弹头。与传统弹道导弹不同,高超音速滑翔式飞行器在绝大部分航段内都可改变飞行轨道,这让防御方难以部署反导发射器,不过与常规弹道导弹相比,滑翔式飞行器面对点防御系统时较为脆弱,因为它的飞行速度相对较慢,接近目标时可供进行规避的空间不多。
DF-26首次亮相是在2015年,这是一种射程约为40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它核常兼备,阅兵式上参阅导弹明显可携带机动式弹头,这有助于它成功突破导弹防御系统和打击机动目标。据中国媒体报道,该导弹的研制工作始于2008年,2016年进行了首次试射,2019年1月曾经进行过试射,而且一直有消息说2017年还试射了该导弹的反舰型号东风-26B。不过要用弹道导弹击中移动目标,需要一套复杂的监视和控制系统以提供目标的实时信息,据推测这套监视和控制系统可能以无人机为平台。
阅兵式上中国还展示了它最“古老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最新型号东风-5B,该导弹于2015年开始服役,是诞生于1970年代的东风-5系列导弹中第一种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与中国其他新型弹道导弹不同的是,它仍采用发射井发射模式,发射准备时间较长。
东风-5导弹还有一种改型东风-5C,但并未如预计参加阅兵式,该导弹有10个分导式弹头,据观察家推测可能在2017年进行过试射。不过东风-5C缺席大阅兵可能表明虽然中国十分重视最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为东风-5这样的导弹换装最新的分导式多弹头,但中国可能不会进一步发展东风-5平台,虽然这种导弹目前仍是中国核打击力量的主力,它的基础技术已经过时。
东风-31AG导弹的参阅表明中国一直致力于核打击力量的现代化。这是一种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2006年开始服役,其改进型东风-31A射程达11700公里,携带100-300万吨TNT当量核弹头。东风-31AG是东风-31A的最新改型,2017年年中首次亮相,采用全地形发射车运载模式,这种车辆不会仅仅出现在公路上,而是会深入中国广袤的偏远地区,让对手更难以发现和摧毁。
本次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的还有JL-2潜射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研发时间从1983年一直持续到2015年,历程艰难,参加本次阅兵—加之官方媒体报道称这种导弹技术上已经成熟—表明北京对海基核威慑力量的信心日益增强。该导弹由DF-31发展而来,据报道射程超过8000公里,携带分导式多弹头。
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集大成者,在大阅兵的队形中处于压阵位置。五角大楼从1997年开始就确认了这种导弹的存在,但直到两个导弹旅—每旅装备8枚导弹—出现在国庆阅兵队列中,外界才得以一窥该导弹真面目。这种公路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核力量的“中流砥柱”,据报道射程超过15000公里,携带分导式多弹头,该导弹与即将出现的中国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JL-3共享最新技术。
结论:
从中国在此次阅兵式上展示的新型无人机系统、电子战系统和导弹系统可以看出,在中国武器装备研发上利用美国弱点、建立完备的区域侦察打击一体化系统是其重点努力方向。中国不仅已经可以用远程导弹对区域内的美国军队进行打击,它在雷达和无人侦察机上的进展更增强了打击威力。同时中国还在采购和装备先进的电子战系统,进一步削弱美国在部分领域内的优势,干扰美国的监视和控制平台(ISR)从而切断其杀伤链。
通过阅兵,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由装备有电子干扰设备的航空器、车辆和舰船使美国的传感器失效,由无人机、雷达和卫星组成的高技术网络为中国导弹提供目标信息,而低飞的高超音速武器则负责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
要抵消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需要的不仅仅是对相应技术的投资,还需要尽快开发新的防御措施,如强化数据链、对空对导弹的防御。此外,要想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需要一个更灵活的国防采购流程,以便跟上中国的快速发展和部署的节奏。还要在亚太地区维持牢固和强大的联盟体系,在军事和经济上发挥地区领导作用至关重要。中国的“信息化战争”的理念可能是美国及其盟友在21世纪将要面对的最大军事威胁,美国国防力量建设的优先顺序应该反映出这种紧迫性和急迫性。
本报告作者伊恩·威廉姆斯(Ian Williams)是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国际安全项目研究员和导弹防御项目副主任。达尔格伦(Masao Dahlgren)是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导弹防御项目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