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决战,毛主席建议先打塘沽,遭到邓华反对
一名沉默寡言的中年人,坐在一张陈旧的椅子上,一动不动,陷入了沉思。
他背后的墙壁上,是一副陈旧的地图,显然已经使用多年。中年人背对着地图,思索着破敌之策,他面前一张陈旧的桌子上,摆着一个水杯,杯中倒满了水,已经毫无热气,显然已经凉了,但他始终未喝一口,显然心中充满了心事。
这位中年人,就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此时正是1948年12月,林彪刚指挥完辽沈战役,全歼廖耀湘、卫立煌集团,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辽沈战役胜利后,林总率东野大军入关,与聂荣臻率领的华北野战军,联手发动平津战役。在战役发起前,中央军委、毛主席给四野发来电文,传达了作战命令:你们在将平津地区的国军分割包围后,应该按照这个顺序作战:第一,攻打塘沽、芦台;第二,攻打新保安;第三,攻打唐山。第四,攻打天津、张家口;第五,攻打北平。
应立争先歼灭塘沽之敌人,控制出海口,只要攻克塘沽、新保安两点,整个局面就全活了
攻打塘沽有什么好处?毛主席为何要建议先打塘沽呢?主要基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塘沽的守备力量虽然不弱,但都是二流部队,战斗力一般。当时,国军驻扎在塘沽的,有第87军、独立第95师、318师、交警第三旅、保安第五团,由第十七兵团司令长官侯镜如统一指挥。
侯镜如的军事才能平平无奇,这几支驻军也都不是一流部队,战斗力一般,如果能够打下塘沽,全歼塘沽守军,就可以打好平津战役第一仗,取得开门红。
第二,塘沽是华北国军的海上退路。在塘沽附近的渤海海面上,停泊着数十艘国军军舰,这其中包括国军最大的军舰:重庆号巡洋舰。这些军舰游弋在渤海上,由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马纪壮统一指挥,进则可以支援塘沽守军的作战,一旦战况不利,也可以随时运输平津地区的
守军从海上撤走,可以说是进退有余了。
我军攻占塘沽,就可以切断华北国军的海上退路,对其来个瓮中捉鳖。
对于具体的作战策略,毛主席也给出了方案,他说道:包围塘沽这个点,切断天津、芦台、塘沽之间的联系、向天津、芦台两面构筑阵地,一定不要分兵去打唐山,也不要去打芦台,要集中兵力作战,以防止敌人从海上逃走。
当毛主席的指示下达到东野的平津前线指挥部后,林总马上调兵遣将,派第九纵队、第七纵队向塘沽挺进。第九纵队迅速攻占北塘,第七纵队抵达芦台、汉沽,直扑塘沽。
1948年12月21日,七纵司令员邓华、政委吴富善指挥第七纵队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攻占塘沽西面的新河车站、海滩车站,对塘沽形成了围攻之势。
但是,由于对塘沽的情况不熟悉,七纵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攻打海滩车站时,七纵伤亡600多人,歼敌七百有余,攻打新河车站时,七纵损失了400多人,只歼敌140人。
七纵是邓华带出来的一支劲旅,战斗力虽然不如一纵、二纵、三纵,但也是东野的一流部队,而防守塘沽的只是国军的二流部队,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伤亡呢?
这是因为,我军对塘沽的情况了解不够。塘沽地面全是盐滩,往下一挖全是水,根本无法挖掘战壕。缺少了战壕的掩护,我军在平地上作战,直接暴露在守军的火力之下,付出了极大的损失。
七纵司令员邓华亲自勘察地形后,认为攻打塘沽得不偿失,他亲自给林总发电报,说明了塘沽的实际情况。在电报中 ,邓华解释了攻打塘沽的六大困难。
第一,塘沽东面是渤海,南面是海河,国军背靠大海进行防御,身后又有数十艘军舰助阵,占据着战场上的优势。受制于地形,我军无法对守军进行四面包围,又无法封锁海口,非常难打。
第二,塘沽河汊交错,河沟纵横,水深的地方超过一人高,我军无法发起快速冲击,而守军却可以借着河沟的掩护,进行抵抗。
第三,塘沽的西北一直绵延到渤海,都是盐滩,挖掘之下就会出水,难以挖掘战壕,我军在攻打海滩、新河车站时,就受到了这方面的困扰,如果继续攻打,势必会付出较大的牺牲。
第四,塘沽地形比较狭长,我军兵力难以展开,给攻击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第五,敌人有海军和空军的优势,我军受制于河道,无法快速突进,处于被动局面。
第六,从目前的作战形势来说,我军的进攻是要打快,但攻打塘沽困难重重,难以快速拿下,如果战斗时间过长,牺牲较大,就得不偿失了。
“这是我军入关第一场打仗,务必谨慎从事,还是准备充分,严密组织为上策。如果军情需要,必须攻打塘沽,我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执行任务!”邓华在电报最后说道。
接到邓华的电报,林总陷入了沉思中。从战略上讲,攻打塘沽可以断敌后路,的确是招好棋,但如果付出的代价太大,性价比就太低了。慎重起见,林总将邓华的电报转发给毛主席,以作请示。
请示主席的同时,林总派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特种兵司令员肖华赶赴第七纵队阵地,做实地考察。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降大雪,异常寒冷,在邓华、吴富善的陪同下,刘亚楼、肖华一行冒着严寒考察了地形,也认为攻打塘沽不合适。
刘亚楼说道:“毛主席令我们攻打塘沽,是为了控制出海口,防止华北敌人从海上逃走,并孤立天津的敌人,迫使敌人主动放下武器。但是现在看来,塘沽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继续坚持攻打,势必将付出较大的代价,得不偿失。我认为,先攻打天津,是最有把握的,大家觉得如何?”
邓华、吴富善对刘亚楼的意见表示支持,七纵将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家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
刘亚楼、肖华返回野战军前线司令部,向林总报告了塘沽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林总对刘亚楼的意见表示同意,他马上草拟电文,再次向毛主席请示。在电文中,林总再次归纳了攻打平津的不利情况,认为如果坚持攻打塘沽,会延长平津战役的作战时间,对整体的战略大局不利。
“我们初步打算,派出五个纵队的兵力,总攻天津,因为我军尚未攻打塘沽,北平的敌人不会马上突围,我军攻下天津,基本可以奠定战役的胜局了。”林总最后说道。
接到林总的电文,毛主席审时度势,同意了林总和邓华、刘亚楼的意见,他说道:“放弃攻打塘沽,集中五个纵队总攻天津,这个意见很好,是完全正确的。”
毛主席之所以建议打塘沽,是从大的战略格局考虑的。只要拿下塘沽,断了国军的退路,就可以一举奠定平津战役的胜局了。毛主席年轻时曾经到过塘沽,但对于塘沽的盐滩、河汊不是很了解。如果塘沽是正常地形的话,毛主席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了。最初,林总、邓华对于攻打塘沽的建议,也是没有异议的,他们的思路,与毛主席是一样的。但是七纵在攻打塘沽外围车站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邓华实地勘察,得出了不宜攻打的结论。
毛主席根据邓华、刘亚楼等人的意见,及时修改了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至此,江北的国军主力部队,基本被扫荡干净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次作战方案能够及时修正,邓华居功至伟。邓华是政工干部出身,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转任军事干部,但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军事能力突飞猛进。
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平攻坚战,林总制定好作战计划后,下达了作战命令。邓华亲自潜入四平外围勘察敌情,摸清了城内敌人的情况,马上建议林总增加攻城兵力,以确保万无一失。
当时林总对四平守军的兵力估计不足,并未采纳邓华的建议,最终我军在四平攻坚战中功亏一篑。
四平攻坚战结束后,林总对邓华十分佩服,认为他有战略眼光,是一位帅才。此次平津战役,在攻打塘沽的问题上,邓华再次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坚持意见,最终使中央改变了作战计划,这对于平津战役的最终胜利,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邓华两次提出决策性的正确意见,显示了超高的军事素养,在解放战争中,邓华做过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员,随林总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从极寒之地打到亚热带,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0年10月,邓华又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与彭德怀司令员一起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卫国战争,在朝鲜战场上,邓华先后担任过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代司令员、司令员,面对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毫不畏惧,使得年轻的新中国,打出了国际声望。
编者评:在平津战役之初,东野指战员与毛主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经过反复斟酌,毛主席及时修正了作战计划,采纳了邓华、刘亚楼的正确建议,最终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
毛主席能够及时修正计划,从善如流,体现了一位伟人的胸怀和军事素养,反观蒋某人,不仅到处干预前线指战员的指挥,而且顽固自大,刚愎自用,在他的指挥下,国军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也就不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