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广西:一个假的“南方沿海省份”

广西:一个假的“南方沿海省份”

这是一个内部非常多元化、但也正因此缺乏有效内部整合机制的省份。在这种情况下,它虽享有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和种种资源,但却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首发

作者:维舟

编辑:雷缓之

设计:岚昇

实习生:武宜和

近三四十年来,在世人眼中,“南方”和“沿海”大抵都是“发达地区”的代名词,但这其中却有一个例外:广西。

近年来,国内各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大抵是“沿海/内地差距缩小,南北差距拉大”,但广西既是南方又是沿海,却是人均GDP排名最末的十省区里除河北之外唯一的沿海省份。去年,广西的经济总量(2.22万亿)不及深圳(2.77万亿)一个城市;在人均GDP这一关键指标上,去年广西最高的柳州,甚至还不如福建最低的南平。

不仅如此,在各省都奋力赶超之际,广西的发展却慢一拍,排名甚至还退步了:在中国将GDP正式作为核算国民经济的核心指标的第一年,1993年,广西人均GDP为1973美元,排第23位,高出垫底的贵州省(1228美元)一半多;但去年,广西的排名已跌到倒数第三,下滑了六位。

当然,地理位置本身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达,但广西作为“大西南最便捷出海通道”,又被定位为与东盟合作示范区,无论是政策、资源还是规格都不缺,以至于很多人都慨叹说它是“一手好牌打烂了”。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伪装成沿海省份的内陆边疆

广西最容易让人误解的一点,就是它作为“沿海省份”的表象。实际上,它虽然碰巧有一道沿海的“镶边”,但在骨子里仍是一块内陆边疆。

现在广西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城市,是直至1965年才划归广西的,而在此前的数百年里都由广东管辖。原先的这一行政区划,乍看很不合理,但其实是有原因的:整个广西几乎全属珠江流域,唯有沿海三市例外。

广西:一个假的“南方沿海省份”

▲从地图可以看到,广西沿海三市恰好处在珠江流域之外。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地理差异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广西内地和沿海不仅属于不同流域,且被十万大山等山脉所阻隔,珠江又是由西向东流,这就使广西内地沿珠江东下,远比南下去近在咫尺的沿海要方便得多。反过来,北钦防三市的人,通过海路与广东湛江等地联系,也比翻山越岭北上容易。

虽然都划归广西近半个世纪了,但地理阻隔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打破。其余沿海各省,从港口延伸到腹地的铁路线早就修好了,如杭甬线1959年、鹰厦线1958年、来福铁路1959年,然而在广西,南宁到防城港的南防铁路直至1986年底才通车,又等到1992年元旦才办理客运;钦州至北海的钦北铁路更是晚至1995年才通车。直到今天,像桂林、梧州、贺州这样的城市,人员、物资顺流而下去珠三角,要比南下去本区沿海便捷多了,至少不需要横跨流域、文化的边界。

当然,这些年广西沿海港口确实也在发展:2009年,广西原有的防城港、钦州、北海三港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其货物吞吐量2010年达到1.19亿吨,居全国第21位;十年后的2020年增至2.96亿吨,超过深圳(2.65亿吨)和湛江(2.34亿吨),攀升到第16位,并首次跻身全球港口20强之列。

在这十年间,广西的海港货物吞吐量大增148%,在全国的份额也从2.1%扩大到3.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河港货物吞吐量的增速甚至更快,达到惊人的159%!这并不是因为广西内河运输的基数太低,事实上,2020年广西内河港货物吞吐量高达1.73亿吨,其中贵港就占了1.06亿吨,只比钦州(1.36亿吨)和防城港(1.22亿吨)略低。这一年由于疫情,全国各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总体只增长3.2%,除了广西外,没有一个省增长超过5%,辽宁、上海甚至是负增长,但广西则大增15.6%,其内河港口增速也全国第一,高达40.5%,远超过海港。

全国另一个内河运输强大的沿海省份是江苏,几乎是本省海港吞吐量的十倍,但江苏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主要内河港口如南京、苏州、南通,其实都在宽阔的长江边上,直通大海,实质上类似欧洲的汉堡、不来梅、安特卫普,是“伪装成内河港的海港”。何况,尽管如此,江苏在2010-2020年间也在积极“走向海洋”,其海运吞吐量增长了134%,而内河仅有82%。

从这些数字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广西尽管乍看是个“沿海省份”,但它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力更为强劲;由于绝大部分城市都位于珠江流域,因而内河货物周转就能看出它依靠内河的系统不仅有深厚的基础,而且至今运作有效。这种情况在全国来看都显得非常特殊,也可见广西经济重心其实至今仍然没有转向海洋。

仅仅“沿海”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繁荣,因为这其实并非地理位置的问题,而意味着要以外向经济主导,建构起“港口—腹地”的全新格局,对当地社会经济予以全盘的整合重组。印度、越南海岸线很漫长,但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当地大部分人并不“靠海吃海”,过的仍是小农经济的生活,更没有通过港口贸易推动当地现代化转型,也就没能真正抓住“沿海”所带来的机遇了。广西沿海各地也是如此,缺乏下南洋的传统,东南亚华人常见的四大会馆(广府、潮汕、福建、海南),都在闽粤一带,至于广西内地的人口就更没有出海的传统了。

广西的一大问题也在这里:它的沿海地带得来太晚、阻隔又深,以至于在广西的经济地理格局中也处于边缘位置,遑论依靠它们为龙头带动整体转型。虽然近十年来沿海三市的人口增速较快,但至今仍仅占全区12%,GDP合计3300亿,也只占全区15%,可谓“小马拉不动大车”。广西沿海三市彼此竞争、产业分工直至近年才逐渐明确,但仍然缺乏整合,北海没能成为公认的龙头老大,这与闽南厦漳泉三城的发展反差相当明显。

北海1877年就已正式开埠,当时英国人率先意识到其港口的优越性,指出:“北海地标性显著,中国没有一处口岸的通达性能与北海相提并论。该地海峡水深、广阔、没有任何潜在危险,锚地距离城市仅有1.5英里。”为鼓励贸易,当时的北海不抽关税,但不论其航线、贸易如何发展,它所能带动的也只是北部湾沿岸各港口,并不足以渗透、辐射带动广西内地。

很多广西人都遗憾北海没能入选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使广西成为华南唯一没有经济特区的省份,但在经济特区之后的新一轮开放——1984年公布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北海是位列其中的。时至今日,北海仍是西部唯一同时拥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高铁的城市。然而,北海的发展缺乏工业支撑,仅靠房地产和旅游业又不足以带动全区产业转型,这些年它倒是以传销著称。去年北海的GDP实际增速为-1.3%,是广西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城市。

实际上,从现在的定位来看,广西是试图以南宁整合防城港,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在这样的格局中,真正的中心不在沿海,而在内地——就像法国虽然靠海,但它的中心是巴黎,勒阿弗尔只是充当巴黎的外港,分担港口贸易、重工业等一部分产业职能。明白这一点,才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广西的经济地理与特定问题。

如何整合广西

回头再来看广西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内部非常多元化、但也正因此缺乏有效内部整合机制的省份。在这种情况下,它虽享有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53个水深浪小的港湾、是大西南最佳出海口)和种种资源,但却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在它的历史上,不仅沿海/内地的发展彼此隔绝,还有平原/山区、内地/边疆、客民/土著等诸多断层线。这里天高皇帝远,政治中心的整合力量不强,而市场发育也很迟缓,大部分地方实际上长期处于封闭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连省会也搬迁过,南宁实际上是一个新的中心。加上陆路交通艰难(广西第一条铁路1941年才通车,且是为降低煤矿运输成本才修建的),长久以来珠江的水运实际上是广西唯一重要的内部循环系统,但这却又使它和沿海更为隔绝,而在文化、经济各方面自动处于珠三角的边缘。

平心而论,广西要发展起来,也确实并不容易。广西的近代化始于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龙州、南宁、梧州等地陆续开埠,相比起东南沿海各省,足足晚了近半个世纪。在很长时间里,这里一直像是个被遗忘的角落,1937年很多沦陷区工厂内迁后方,才使广西的工商业一度出现繁荣的盛况,但不久又被日寇两度入侵所破坏。这本身也是广西地理位置的两难之处:它既被视为“后方”,但其实又地处边疆“前线”,在以往的全国战略布局中往往被视为“末梢”。

直至解放初期,广西的工业基础仍然极为薄弱,既不像湖南、江西、云南等省那样富有矿产资源,又是援越抗法的前线,得不到国家重点建设。湘桂线(1953年)、黔桂线(1959年)的开通才打破了它早先的隔绝;1960年上海16家企业南迁,真正给广西带来了第一波工业化浪潮,桂林制药厂、柳州针织总厂等都由此而来,晚至1989年,7家上海支边企业仍占到南宁市工业总产值的53%。在很长时间里,广西在经济上表现最强大的并非首府南宁,而是以工业为经济支柱的柳州。

时至今日,广西的城镇体系仍然较弱,城市化水平(54.2%)落后于全国平均(63.9%)。这与邻省广东形成鲜明的对比:广东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末,就已逐渐打破各地传统墟市的封闭状态,将大小城镇都拖入更高层次的市场网络,围绕着广州开始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也正因为广西迟迟未能以沿海港口或某个大都市形成统一调配的经济体系,其市场机制是发育不完全的,内部缺乏有机整合,加上交通阻隔直至近二三十年来才逐渐打通,无论人员、资金、货物都未能充分高效地调配,因而即便机会出现时,也难以抓住利用。

广西:一个假的“南方沿海省份”

▲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却不能带动东盟产业重心向南宁转移。图片来自网络。

2000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是唯一有出海口的西部省份,但如果没有完备的一系列配套举措,仅仅地理的相对近便并不足以吸引人员、货物、资金的聚集,贵州、湖南宁可舍近求远,也更愿意与珠三角接轨。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当时甚至提出北部湾特区建设“五年赶上深圳,十年超过香港,十五年内建成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要将这里打造成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之外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北部湾经济虽有发展,但距离当初的目标却还很远。不仅如此,由于这样的规划都跳过了柳州这唯一的老工业区,这些年反而连柳州也没能得到充分发展。

2010年元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又成为中国对东盟的首选交流窗口和自贸区平台,然而,广西本地经济基础不强,和东盟的产业也缺乏互补,并不能带动东盟产业重心向南宁转移。换言之,广西这些年不缺政策、也不缺战略,但却忽视了本地情况和深层次的市场结构问题,以至于再好的设想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这些战略机遇的落空让很多广西人为之失望,但平心而论,没有一个地方的发展可以一步登天,这样的现实正迫使我们更好地看清广西的真正问题所在。摆脱以往的头脑发热之后,也能让人清醒:广西与其超越自己的实际能力去追逐某个好高骛远的目标,不如切实打通阻碍流通的交通瓶颈、从细处完善自身的商业环境,扎扎实实练好内功。

在这方面,广西还有很大的提升余地。近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志学团队完成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广西排倒数第二,仅高于西藏。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也揭示,去年各地区每10万人拥有的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人数,广西竟排名全国垫底,比全国平均值低了30.1%——这固然是因为广西本地的高学历人才都被珠三角所吸引,但也可见广西缺乏产业来吸纳、留住高级人才。

好消息是:广西在经济上的问题并不是更难办的“产业衰退”,而是没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广西的人口结构几乎是各省区中最年轻的,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储备和很轻的养老负担。不仅如此,随着内部的阻隔逐步被打破、南宁—北部湾轴心经济带的强力推进,广西正有望第一次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当新的机会再度出现时,它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捕捉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