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依赖谁?台湾对大陆出口创新高,“两岸
我今天想谈谈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现状。我们简单从资金流、物流、客流这三个层面做一个分析。
我们先从资金流来看的话,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在不断地扩展。到目前为止,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已经累计将近12万项,也就是有12万家台企,实际利用台资700多亿美元。这个700多亿美元的数据是商务部统计的数据。
商务部的数据是根据台商投资的时候出示的是台湾企业法人执照的影印件,这叫台商直接投资,没有包括通过第三地注册的公司转投资大陆的台资企业。如果把这一部分也包括进去的话,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实际上已经超过了2000多亿美元。
比如我们知道,最著名的台企叫“富士康”,它是“世界代工航母”,在大陆曾经有100多万员工。它是什么资本呢?它叫“西萨摩亚资本”,当然这是它的注册地,但实际上它就是台资。但商务部统计的时候,没有把它列入台资而列入“西萨摩亚资本”。
很多台资是通过英属维京群岛、百慕大、新加坡、香港、东京、韩国釜山、仁川、首尔等注册转投资公司,然后以转投资公司名义来中国大陆投资。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规避政治上的管制。因为当年台湾当局对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有很多政策管制,不让比较先进的电子资讯产业到大陆投资,所以台湾厂商为了规避台湾当局的政策管制,于是到第三地设立转投资公司,然后以转投资公司的名义到大陆投资。
从总体来看的话,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超过2000多亿美元的投资。
基本上1美元的投资会带来1美元的贸易效果,所以2000多亿美元的投资,带来了2000多亿美元的贸易效果。去年两岸贸易额有2608亿美元。这2600多亿美元里面,有四分之三是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包括最主要的芯片、关键零组件、显示屏一些重要的电子零部件;而不到四分之一,是台湾自大陆的进口。
台湾一年就赚了大陆1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累计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有1.8万亿美元。台湾的外汇储备去年是5000多亿美元,如果扣掉这1.8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的话,台湾的外汇储备会变成负的1.2万亿美元。当然不能这种算法,但也说明了两岸贸易是台湾增加外汇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
当然,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大多是零部件,在大陆加工成产品以后,然后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去,所以它也增加了大陆的对外出口。所以,不能简单地看两岸贸易。两岸贸易也是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的一个结果。
就像台湾地区、韩国、德国、日本,他们出口关键零组件在中国大陆这个世界工厂完成最后一道程序,然后出口到全世界市场上去。台湾地区只是关键零组件的供应地之一而已。台湾主要是芯片供应地。
所以,两岸贸易的不平衡其实是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的一个结果,所以不能简单地就两岸贸易论两岸贸易,要从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去分析。
两岸的人流量在疫情以前大概有将近1000万人次,其中有500多万人次是台湾人来大陆,400多万人次是大陆人去台湾,两岸的人流量基本上趋于平衡。但由于疫情冲击以后,两岸人流量大幅度下降。
从累计情况来看的话,在疫情之前,平均每4个台湾人,每年去大陆一次。因为每年有500多万人次,台湾总共有2300多万人。
而大陆人到台湾去累计有3000多万人次。还有很多人没有去过台湾,所以这个市场空间还非常大,因为大陆同胞还是想要到祖国宝岛台湾去看看,去瞧一瞧。如果两岸关系缓和,如果将来两岸统一,那大陆游客会大量地到台湾去观光、游览,两岸的人流量会慢慢趋于平衡。
但目前为止,还不平衡。当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两岸的人流量大幅度下降。现在两岸航班只有几个口岸在通,台湾对厦门、成都、上海、北京这4个地方可以有往来,其他地方暂时还没有恢复。“小三通”也暂时中断,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恢复。
当然,将来两岸人流量会平衡的。而两岸的物流量会长期不平衡的,因为台湾市场小,大陆市场大,台湾出口到大陆有将近2000亿美元的贸易货物,大陆出口到台湾则是600亿美元的贸易货物。两岸的市场不一样,出口的规模也不太一样,所以两岸贸易也会长期不平衡。
而两岸的资金流量就更不平衡了,台湾对大陆投资有2000多亿美元,而大陆对台湾的投资还不到20亿美元。
当然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也由于台湾投资环境,它不适合投资,不适合赚钱,不是钱生钱的地方,所以大陆在台湾的投资,相对来讲还是很有限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两岸经济关系现状,从资金流、物流、人流或者叫客流这三个层面,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本文由《非视台海》原创创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