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疫情严重,机票十万一张仍挡不住求学热情
赴美留学的通道排长队引发热议近日,在全世界疫情还没有缓和,美国疫情仍然走势严峻的情况下,浦东机场居然排起了将近一公里的长队,他们大部分都是要飞往美国和加拿大的留学生。他们基本上都带了两个大行李箱,再加上疫情防控要求有安全距离,所以才导致了排队的长龙显得夸张了些,但这依然是中美航班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非常令人吃惊的数字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到美国求学呢?面对这种情况,网友们议论纷纷,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点赞
其实我国在世界各国都有留学生,同样,我国也有不计其数的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如果不是在这个疫情防控紧张的当口,如果不是突然这么多人,恐怕也不会引得大家议论纷纷。毕竟,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大大提升的今天,留学并不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或者稀奇的事情,只不过是学有余力的朋友想要进一步了解世界或者想要了解西方的生活和教育的一种途径而已。
目前,赴美留学的通道已经开通,不过旅游和商务签证仍然关闭,但中国想要进入美国,现在不仅需要签证、护照等,还需要另外提供一份中英文的检测报告,在美国的联系人表格、进出境旅行体检报告、开学时间表、健康声明书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而且落地就得隔离等。再加上中美之间的航班并没有完全放开,一周只有20趟飞行,也导致了该线路场场爆满的盛况。连机票都涨到有些离谱了。在正常时期,中国飞往美国的机票是3000--5000,商务舱10000。而这段时间,航班少,需求大,经济舱涨到三万,商务舱直接涨到十万。尽管多了多重阻碍,赴美人数仍然比过去增加了近96%。国际航班,尤其是美国航班,人多到从上午9点排队,下午一两点钟才能拿到登机牌。
不过,从留学生选择的目的地来看,美国仍然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截止2018年,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大陆在美国的留学生总数已经突破了30万人。难道美国的空气更香甜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我国为学习开始派遣留学生前往国外早在清政府时期,我国意识到自己的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的情况下,就有意识地派学生去英美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几千多年的民族自信,让那时候的中国人认为只有华夏才是礼仪之邦,除了华夏,其他地方都是蛮夷。但我们又要去向人家学习技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于是就做思想工作,“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了西方,才能学会如何制服他们,保护自己不受欺负。这就是最初的洋务运动的想法。
不过,比洋务运动这样在全国开展的大型动员活动更早的是个人留学美国。1847年,广东人容闳(hong)和黄胜、黄宽两位同学一起去美国留学。7年后,他顺利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也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在今后的人生中,致力于将所学知识全部用来帮助祖国发展上来。
容闳在耶鲁大学并不是惊鸿一瞥,而是很受欢迎的优秀生。容闳的英文名是Yung WIng,在容闳上大学后,学校里有一句流行语:我们一定要WIN,因为我们有(Yung) Wing。
容闳毕业后,选择回国,一心想要将在美国的所见所学,都应用到中国。但那个时候国家封闭,朝廷自顾不暇,容闳的本领没有施展的地方,后来容闳寄希望于实业救国,但因为封建守旧的势力太大,他不得已避居上海租界,又辗转到美国生活了十来年。但“洋装虽然穿在身”,容闳却一直牵挂着祖国。尤其是在甲午海战以后,容闳意识到自己不能再逃避了,于是毅然决然重返祖国,重新投身到为清政府进献各种实业兴国方案。同治年间,帮助清政府组建了江南制造局到美国采买新式机器,总共带回来一百多种,成为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设备。翻译外国的一些科普书籍。他最主要的是成就,是向清朝重臣曾国藩建议,召集一批幼童,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
虽然其他革新困难重重,没想到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却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和执行。这个计划就由陈兰彬和容闳负责,分别担任留学生出洋肄(yi)业局的正副委员。
陈兰彬同时还是第一任中国驻美公使。
1871年,清政府开始着手选拔学生,第二年,精挑细选了30名天资聪颖、平均年龄12岁的少年,准备远赴重洋,去系统地学习西方科技。到1875年,每年30名。目的地就是美国。
而美国当时还是骄傲的天朝上国的国民眼里的蛮夷之地,稍微有些家境的孩子都不会愿意孩子去吃苦冒险,所以,第一批公费留学幼童,基本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而且孩子的父母还需要写一个保证书,声明是自愿把孩子交给政府,送到国外去学习的,学成了一定回国听从朝廷差遣,但是如果发生了任何意外,也不能来找政府的麻烦,“糖油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与其守在国内也是贫苦,不如出国搏一搏。就算这样,清政府都还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先在国内至少培养一年,再精挑细选一遍。所以这30人实际上是非常有天赋的。史料记载,留美的学生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十分用功,加上有天赋,所以都能在选择的专业上学有所成。他们到了国外以后,陈兰彬还要作为留学监督跟着,每周要用文言文写一篇周记一样的东西,交给中国先生。否则就要受惩罚。在这种不间断的文化联系下,除了少部分因为身体病弱又太用功读书而夭折的,赴美留学的幼童大部分都回国了。
第一批出国的幼童,就有后来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第一人詹天佑,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等,从事工矿、铁路、电报的人最多,还有不少海军将领、外交人才等,不少人牺牲在为国家和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抗争中。
而大力促成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容闳,后来被耶鲁大学授予法学博士学位,他的肖像和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挂在一起,该校还在容闳170周年诞辰之际,把第一批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的9月22日,定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学生纪念日。
(留学生归国后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这是中国赴美留学的第一个高潮。不过,在连续派遣了四年共120名学生之后,清政府害怕接受了西方思想的青年人会摆脱它的控制,再加上美国国内当时排斥华人,所以叫停了这个原本有利于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计划。
后来,美国罗斯福政府,想要利用传教士模式,用思想控制东方,所以就利用退还一部分庚子款项这一点,要求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每年不低于100名,第五年起不低于50名,共派39年。
也许是第一次赴美留学生的成绩还不错,这次公费留学,明显踊跃了很多。但第一年的选拔十分严格,学生不仅要求体格健壮,还要性情纯正;手足健全,五官端正,身世要清清白白,本来派100名的,最终只选择了47名。后来清政府专门成立了清华学堂,负责培养和选拔即将出国留学的人才。很多家境富裕的人,明白留美多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大多选择自费出国留学。当时都存着实业兴国的志向,所以中国留学生选择的专业都是理工科、工程技术、医药等方面。这一批人家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经济、科技等方面,几乎是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比如经济学家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桥梁专家茅以升、又一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等。
后来英国效仿美国退款,并让中国派遣留学生去英国学习。俄罗斯声明退款的部分用于中国教育事业;法国的退款协定一部分用作教育和慈善,在北京建立了中法大学,蔡元培担任校长。
这次留学浪潮影响深远,人数众多,也让中国文化更为包容,更能吸收各家之所长;也明白了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几乎已经遍布美国全国,共有2710人。新中国成立后,又新增了1000多人。并且学历更高,选择的专业更为广泛。
不过,这之后的二十多年,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留学潮突然急转直下,人数几乎呈断崖式下跌。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重新面向世界打开自己。受历史因素影响,美国仍然是中国一部分人留学的首选。当然,还有美国在二战后一直是第一大国的形象,所以人们潜意识里觉得美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也应该是世界第一;而且开放后的中国,急需能够带领中国迅速进入现代化的人才,于是促成了第三次留美热潮。
而这一次的开放,还有一个趋势,公派留学比重逐渐减少,自费留学的比重日益增多,而且对于留学生的年龄限制逐渐放宽。比如参加我国高考未能录取的学生,意外发现可以就读美国的高校;而一部分大学毕业后还想要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也可以选择自己报考美国的大学;2010年后,美国还开放了初高中生的签证,第二年便有6000多名中学生涌入美国求学。所以美国接收的留学生中,中国人占比最重。
这次留学队伍的长队多数是无奈留学美国,也从一件被众人艳羡的大喜事到稀松平常个人选择上转变。而留学生队伍的逐步扩大,必然就导致质量的参差。相比于第一、二批次的留学美国的学生,现在的留学生质量是有所下滑;当然还有家境很好的二代们选择去外国不知名大学镀金,本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想法,这样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最初可能短暂地奏效过,但留学生的美好形象,也就被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影响,从被仰望的群体,变为被嘲笑的群体;还有一群自大的人,盲目地相信另一种文化,不加辨别地灌输给自己,导致失去自己的文化坚持,也引发了很多有争议的言论,比如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这种降智言论。其实这类人不留学,反而不会有那么多人
我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要去外国学习才能学到最先进的知识,所以不必过分迷信留学;但如果有能力去国外学习先进,也不能一刀切地否定。虽然说在全球疫情尤其是美国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应当少流通,减少病毒的传播。但已经开始的学业不能半途而废,所以远赴美国的留学生们大概也有无奈。但相信他们的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希望他们安全,早日学成,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帮我们长按点赞,强力推荐一下我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