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承认击落乌克兰客机 类似事故如何善后?
文|《财经》记者 王晓枫
1月11日,伊朗国家电视台发布消息,在对乌克兰航空客机坠落事故进行初步调查之后,伊朗军方承认,由于操作失误,意外击落乌航客机。此前,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官员表示各方情报显示该客机是被“伊朗误射击落”,但伊朗方面否认,将其解释为发动机故障。
调查结果公布后,伊朗外长扎里夫在其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这是“悲哀的一天”,军方的初步调查显示“在担心美国采取冒险主义行动的危机情形下,人为事故导致了这场灾难。我们向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其他受到影响的国家致以深深的歉意”。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都曾表示,他们相信伊朗击落了从德黑兰飞往乌克兰的客机。特朗普在白宫对记者说时,他怀疑“某人可能犯了一个错误。 有非常可怕的事发生。”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1月9日晚间的记者会上就表示,该国政府多个情报来源都显示,飞机坠毁的原因是因为被一枚伊朗发射的导弹击落。 情报证据非常清楚地说明了飞机坠毁的可能原因。但特鲁多也强调,不排除这可能是不小心造成的,因此呼吁进行全面调查,以排除任何疑问。英国首相约翰逊回应了特鲁多的说法,即有大量情报显示这架飞机是被伊朗导弹击落的,也有可能是意外。
此前,美国官员曾透露,有情报显示伊朗空中防御系统SA-15发射的两枚导弹击落了客机。因为专门用来跟踪导弹发射的美国卫星探测到伊朗发射短程拦截导弹。美国情报机构后来截获伊朗的通讯,确认是SA-15系统击落了这架乌克兰客机。
飞机当天坠毁后,伊朗政府曾表示这是机械故障导致飞机坠毁。对于击落一说,伊朗武装部队发言人阿博法兹勒·谢卡尔希(Abolfazl Shekarchi)曾对伊朗媒体表示,坠机不是任何军事行动所致。“这太荒谬了……这架航班上的大多数乘客都是我们宝贵的伊朗年轻男女。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了保护和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为何伊朗方面出现如此反转的说法,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邹志强对《财经》记者分析说,随着事态发展和国际社会要求查明真相,而且涉及大量多国公民,伊朗在此事上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此前已经同意多国参与调查。事实日益清晰,本国国内应该已调查清楚,西方国家也掌握较为确凿证据,无法隐瞒,硬扛下去也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消耗更多精力,甚至增加不必要的敌人。
“当前伊朗面临的主要敌人是美国,还想借助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等国的力量牵制美国,如果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也恶化了,对其大局不利。在加上考虑到当时美伊冲突激化的紧张情况,此时果断承认误击也易于得到外界的认可,也有利于尽快解决此事,缓解其面临的诸多压力。”邹志强补充说。
伊朗方面坦诚意外击落民航客机可谓及时止损,洛克比空难的前车之鉴表明,恶意攻击民航客机将遭到严厉的国际制裁而不只是协议赔偿损失。
在过去半个世纪,有20多起民航客机被不同国家武装力量以不同理由击落的悲剧事件发生,这些空难造成1000多人死亡,大都发生在有战乱冲突地区,多次发生类似事件地点包括中东地区、格鲁吉亚边境地区、非洲战乱地区等,一些事件是将民航客机误判为入侵物导致错误打击,还有一些是被流弹击中,还有被恶意击落的。击落飞机的武器包括飞机和地面大型武器发射的导弹,还有肩扛式防空导弹。
死亡人数最多的就是2014年马航MH17空难,该航班在靠近俄罗斯边境40公里的乌克兰领空1万米高空被俄制山毛榉导弹攻击以致空中解体并坠毁,机上283名乘客和15名机组成员悉数罹难。
MH17空难是致死人数最多的民航客机遭击落事件,打破1988年290人死亡的伊朗航空655号班机空难纪录,在那起事件中,伊朗航空公司655号航班人物从伊朗阿巴斯港飞往阿联酋迪拜途中,于波斯湾上空被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发射的防空导弹击落,伊朗将美军行动谴责为罪行、暴行和屠杀,美方则表示误击该航班是因为将其误认为是伊朗在革命前向美国购买的F-14战斗机。
另一起遇难人数超过200人的击落民航空难是前苏联击落韩国客机事件,1983年9月1日,韩国大韩航空公司波音747KA007号民航客机在自纽约飞往汉城途中,因航线偏离进入前苏联领空,遭到苏联飞机拦截并被两枚导弹击中后坠落,机上269人无一幸存。
这起事件遇难者涉及美国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公民,引发外交震动,国际民航组织在蒙特利尔召开特别会议通过谴责前苏联的决议。为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1984年,国际民航组织增设《芝加哥公约》第3条分条,明确规定“武力攻击飞行中的民用客机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避免的行为,如果不得不对客机实施拦截,必须确保机内乘客、机组人员及客机的安全;缔约国对于拦截的相关规定须对国际社会公布”等内容。虽然9·11事件后,美俄等国对涉及恐袭情形下的“禁止对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力”原则有所调整,但《芝加哥公约》仍是约束对民航使用武器的有效法律依据。
民航被击落是空难中最恶性事件,让本已很棘手的国际航班空难调查难上加难。因为技术和责任鉴定需求,国际航班的空难调查无法由单方面完成,需要来自涉事各方的调查人员和技术专家共同评估事故原因。例如,黑匣子是事故调查关键,但在下载数据前需要进行修复,只有美、英、法、澳等几个国家有能力修复并收集这些数据。
主导调查的通常是空难发生国政府,伊朗对本次坠机事故拥有很大权限来决定谁能正式参与调查,目前乌克兰、加拿大和美国方面均接到邀请参与调查。乌克兰官员表示,他们的团队已抵达德黑兰,其中包括参与2014年MH17客机被击落事件调查的专家。伊朗方面通过联合国民用航空部门等中间人表示希望美国全国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提供技术援助。在正常情况下,这意味着美国航空管理局(FAA)、波音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与法国公司制造事故飞机引擎)也将参与其中。
虽然国际协议和国际法规定了国际航班空难调查的具体准则,但这些规定没有约束力,加上当前外交局势紧张,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一切使得752号班机空难调查变得更为复杂。历史经验也表明外交和技术方面的争论曾导致一些国家不太情愿就空难调查展开国际合作,因此空难调查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伊朗的配合程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调查涉及安全和军事问题,民事调查人员通常会被边缘化。有关数据共享和广泛参与的国际条约不再适用,军方参与者往往会侧重于保护情报来源和国家机密。例如,在MH17空难调查中,美国间谍卫星提供很多关于导弹袭击的初步数据,但一些最敏感细节从未公之于众,而另一些信息数年后才浮出水面。
调查击落客机案件一般短时间内难以公布结果,例如,MH17事件经历两年多调查才公布结果。调查后的索赔则更是难上加难,虽然《蒙特利尔公约》确定了国际空难赔偿案件管辖权,当事人可选择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但过往案例显示,这类案件索赔不能仅诉诸国际法庭,还要通过政治外交谈判手段。
美国1988年击落伊朗客机事件就是通过上述途径解决的。伊朗在1989年在国际法院向美国提出起诉,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另外,双方展开谈判,在1996年达成赔偿协议,美国同意支付向遇难的248名伊朗人支付6180万美元作为赔偿(每名领工资遇难者30万美元,每名不领工资遇难者15万美元)。双方同意和解后,伊朗撤销起诉。美国明确标明这笔赔偿为特惠金,不肯承认要对事件负责或负有法律责任。
又如,2001年10月,从以色列飞往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的俄西伯利亚航空公司1812号航班在黑海上空坠毁,机上78人全部遇难。经专家调查,乌克兰方面承认这架客机是被其发射的防空导弹击落。通过与以色列和俄罗斯的协议,乌克兰政府向78名遇难者家属共赔偿1500万美元,平均每名遇难者家属获赔20万美元,其中给予以色列遇害者75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