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新加坡媒体:心理干预应成“抗疫”重要一环

参考消息网2月17日报道 外媒关注中国“抗疫”开打心理战,称心理危机干预也成了抗疫工作的重要一环。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16日报道,自上月中旬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开始大量曝光以来,武汉市经历了纷扰慌乱的一个月。一场史无前例的“封城”行动,加上医学对疫情仍无法解答的各种未知,让病患开始担忧和恐慌,普通民众也承受不断加剧的心理重压。对病毒的恐惧、对病逝者的哀思、被困在家的压抑,叠加的负面情绪让原本已严峻的抗疫工作再添难度。在全民焦虑的非常时期,社会心理尤其脆弱敏感,维持社会情绪的稳定与健康,是这场抗疫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报道称,在全民焦虑的日子里,心理危机干预也成了抗疫工作的重要一环。近日,中国各地政府机构和民间心理协会与组织陆续设立辅导热线,协助受疫情打击的医护人员、病患和普通民众缓解情绪问题。

据《联合早报》报道,心理咨询师刘一凡过去两周参与了辅导工作。刘一凡任职于北京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现在担任两条热线的志愿咨询师,他搁下平日工作,每天花7个小时投入疫情相关辅导工作。

他受访时说,很多一线医护人员连续多日没休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把头发剃掉,以避免出汗影响卫生;或是穿纸尿裤工作,以免上厕所导致须更换十分稀缺的医疗防护设备。在高压、紧张的工作日程之上,医护人员还得克服自身对感染病毒的担忧;转身面对病人时,又得以平和、积极的方式鼓励他们,种种叠加的工作与情感需求,让医护人员承受巨大压力。

刘一凡说,更多时候,来电咨询的医护人员最希望得到的是理解与支持,哪怕只是宣泄情绪或学习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

刘一凡说,拨打心理热线求助的不只医护人员、病患或病患家属,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

刘一凡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们背后都有社会支持系统,例如心情不好时能和同事聊天,或是下班后去喝酒,把负面情绪化解掉。但现在,社会行为大量减少,人们更多是躺在床上和沙发上,大量空闲时间加深了焦虑感。

报道称,疫情拐点何时到来目前仍难预测,但有调查显示,随着人们逐渐习惯并接受疫情下的新生活方式,普通民众面对疫情的“情绪拐点”已经出现。华中师大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月8日完成的一项针对5600多名湖北民众的调查显示,相较于封城后的第一周,第二周感到“高度恐慌”的民众占比从23%降至10%。该实验室主任周宗奎称,上述积极信号意味着普通民众对一些具体疫情防控举措和信息公开有了精确的感受。

接下来如何走出阴霾?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彭泗清认为,一方面,社会情绪的稳定需要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防控疫情取得明显进展、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与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另一方面,个人情绪的稳定,则需要社会支持和个人的心理与认知调适。

新加坡媒体:心理干预应成“抗疫”重要一环2月8日,抗疫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队员通过电话解答市民的问题。2月7日,由共青团海口市委、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组建的抗疫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入驻海口12345政府服务热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服务队将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为人们提供心理支持、疏导和干预。新华社发

()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