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长王毅在东京“表扬”了日本这项贡献
应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邀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于11月22日至26日率团出席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
王毅此访的一项重要日程,是与日方共同启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并举行首次会议。
▲当地时间11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共同主持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新华社)在11月25日举行的首次会议上,王毅发表的主旨演讲引起日媒热议。
小锐注意到,日本在两国人文交流中所做的一项贡献,被王毅在演讲中特别点了出来。
“新汉语词汇”
“近代日本创制大量新的汉语词汇,成为中国接触西方文明的一条捷径。”
在题为“共同谱写人文交流新篇章,助力开创中日关系新时代”的主旨演讲中,王毅专门提到了日本的这项贡献。
王毅指出,中日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人文交流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实属罕见。
“我们今天写的汉字、吃的稻米、喝的茶叶,都是两国人文交流的符号象征。我们学的论语,读的三国,背的唐诗,都对塑造两国人民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他说。
的确,在绵延千年的历史交往中,中日两国人民互学互鉴,兼容并蓄,相得益彰。日本栃木县在王毅演讲之前举办的一场活动,也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11月24日,栃木县举行多人同时背诵《论语》活动,748名当地居民参与,年龄从3岁至90岁不等。他们在5分钟内背诵了18句《论语》中的短句,被成功认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
▲资料图片:日本栃木县748人一齐背诵《论语》,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日本《朝日新闻》网站)这种文化的交融,在日常用词上体现更为明显。
《国际先驱导报》曾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日本外来词自近代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曾产生两次“冲击波”:
第一次引进了“哲学”“文学”“经济”“社会”“革命”等词语,这些词虽取自中国古典但被赋予了新的含意,后来又“回”到中国被普遍使用。
第二次这样的“出口转内销”则发生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初开之时,日本再度成为榜样,日本影片、小说等风靡一时,“完胜”“新干线”“人气”“新锐”“友情出演”“不景气”和“充电”等颇具现代意味的词语再度席卷中国。
近年来,“萌”“控”等源自网络和动漫的词语,则成为新的时尚。
对于中日两国在文字和词语上的这段渊源,中国网友也表示“有趣”。
“前所未有的国民大交流时代”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令网友津津乐道,这种独特的人文纽带也正在促进两国民众进一步交往。
王毅在演讲中表示,今年中日人员往来将达到1200万人次,各领域交流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两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国民大交流时代”。
全日本新闻网11月26日报道称,王毅的演讲展现了进一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意愿。
▲日媒报道截图不仅如此,王毅通过演讲传递的其他信息也令日媒振奋。
日本东京广播公司网站11月26日报道指出,中日两国都强调了体育交流的重要性。
报道称,2020年东京将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两国要在体育领域加强合作。
事实上,中日两国准备加强合作的领域还有很多。
在11月21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介绍,双方将就推动两国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媒体、影视、地方、妇女、青少年等各领域合作深入交换意见,共同规划2020年交流项目,努力打造一个多元互动、精彩纷呈的人文交流新格局。
今年还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中日双方已共同商定,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3万名青少年实现交流互访。
“重回正轨”
事实上,在此次访日期间,王毅除了出席上述会议,还安排了其他丰富行程。
11月23日,王毅在名古屋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并会见日本爱知县知事与荷兰外交大臣等人;24日,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静冈县知事;25日,会见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河野洋平、日本外相茂木敏充……
不过,在所有会见中,最受日媒关注的当属王毅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谈。
▲当地时间11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右)在东京会见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外交部网站)日本共同社11月25日报道称,安倍当天在首相官邸与王毅举行会谈,他热切期待中国国家领导人明年春天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希望双方努力,使访问成为契合日中新时代且有意义的访问。”他说。
报道还引述王毅的表态称,在两国领导人政治引领和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重回正轨并不断改善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则注意到,安倍评价日中关系“正在切实取得进展”,并明确了将于12月赴中国参加日中韩领导人会谈的同时访问中国的安排。
在同安倍会谈后,王毅同茂木敏充共同主持了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
在这场会议致辞时,茂木敏充强调:“构建多领域符合新时代日中关系的地基已经夯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