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中萨达姆为什么没能让伊拉克成为第二
如今的伊拉克总是被人与危险联系起来,然而上世纪80年代之前伊拉克所呈现给世人的却完全是另一番形象:曾几何时伊拉克拥有10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大约48万预备役部队,近6000辆辆坦克、3700门火炮、7500辆装甲车、700多架作战飞机以及飞毛腿导弹。此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其“KARI”防空系统包括:4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16个截击引导中心、70余个防空指挥与报告中心。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了立体火力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
如此庞大的家当使当时伊拉克号称是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军力强大是伊拉克当时综合国力的缩影,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伊拉克经济民生也相当富裕,其富裕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沙特。1968年贝克尔与萨达姆舅甥俩通过政变夺取了伊拉克的最高统治权,同时也清除了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内部的反对势力,从而确立了以贝克尔为主的政治体系。上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油价上涨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所有产油国都受益匪浅。
当时苏联就通过出口石油赚取的收入推动军工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当时的冷战格局一度出现场苏攻美守的状态。伊拉克同样是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伊拉克是世界石油储量前五的国家,已探明储量高达1400多亿桶。当时的伊拉克就像今天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海湾国家一样凭借自己掌握的黑金资源赚得盆满钵满。贝克尔执政期间伊拉克仿效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削减外国资本对石油贸易的控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萨达姆在协助自己的舅舅取得政权后实际上就已成为伊拉克的第二号人物。从1972年6月1日起萨达姆开始将外国的石油公司国家化并将石油收入用来建造军队。此举尽管得罪了美、英等西方国家,却大幅度增加了伊拉克的财政收入。石油出口为伊拉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于是伊拉克的经济如同油田中井喷的石油一般迅速腾飞。石油财富也带动了伊拉克的工业、农业与服务产业齐头并进通通发展起来。1976年贝克尔在执政12年后被诊断患上心脏病,于是他将权力交给了萨达姆。
这一时期伊拉克实际上处于一种二元政治体系之下:萨达姆已从贝克尔手中接管了最高权力,不过贝克尔仍在伊拉克政坛存在举足轻重的影响力。1979年7月16日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正式成为伊拉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而贝克尔则完全退居二线,至此萨达姆开始大权独揽。这时萨达姆接管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1978年伊拉克的外汇储备接近40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80年伊拉克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32位,而当时伊拉克总人口只有1300万。
这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过3900美元,而当时的韩国人均GDP只有1704美元。当时的韩国尽管还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正值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与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当时伊拉克的人均年收入是8100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大约是1美元兑换1.49元人民币,所以8100美元大约相当于12069元人民币。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一年才挣一万多,那一个月也就一千元上下嘛。
当然今天一个月挣一千多元不算什么,可1980年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是个什么概念?1979年局座张召忠曾在伊拉克工作,当时他的收入在国内算是高收入群体,然而在伊拉克却只相当于当地人收入的1/30左右。当时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已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可实际上当时伊拉克人生活中有很多方面其实是不用花钱的。从贝克尔时代起伊拉克就已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萨达姆接管政权后几乎是完全沿袭了贝克尔时代的社保体系。
这时伊拉克的社保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免费:免费的医疗、免费的养老、免费的教育、免费的住房。就是今天一些发达国家也没能完全做到这些,然而伊拉克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做到了。一直以来萨达姆梦想把所有的讲阿拉伯语的国家统一起来。萨达姆为实现这一梦想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使伊拉克成为一个强国;第二步在阿拉伯世界树立自己的绝对威望;第三步统一阿拉伯世界。在通过石油国有化政策实现了使伊拉克富裕强大起来的目标之后萨达姆开始树立自己在中东世界的绝对权威。
1980-1988年伊拉克打着为阿拉伯逊尼派国家对抗什叶派伊朗的旗号同伊朗进行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在两伊战争之前拥有37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到1988年停战时已付出了阵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欠下外债700多亿美元的代价。当战争结束时伊朗和伊拉克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这意味着伊拉克在阿拉伯各国的积极支持下最终一无所获,反而付出了高昂沉重的代价。
然而两伊战争期间阿拉伯各国对伊拉克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贷款模式提供的,这意味着萨达姆必须偿还高额的贷款。打了一场损失巨大而一无所获的战争已令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威信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这时要他还钱且不说还不起,就算还得起也必将动摇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地位。萨达姆因此提出:伊拉克与伊朗打了八年战争是替全体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作战,是替全体逊尼派与什叶派作战,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战斗,希望其他阿拉伯国家把债务免了。
然而萨达姆关于免除债务的提议遭到作为最大债主的科威特的拒绝,而萨达姆如果按科威特的要求偿还债务需要偿还的贷款数目高达140亿美元(这还不算利息)。被科威特逼到墙角的萨达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吞并了科威特。当时的科威特虽因为石油而致富,但国家实在太小——天然缺乏战略纵深,既没建立起成熟的工业金融体系,也没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个富而不强的弹丸小国是伊拉克眼中的软柿子,所以萨达姆在采取军事行动时其实丝毫不担心科威特。
相比之下萨达姆更为关心的是美国的态度。由于美国在两伊战争中是伊拉克的盟友,所以萨达姆自信地以为美国会支持自己吞并科威特。萨达姆为做到万无一失还在1990年7月25日宴请了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皮女士。晚宴过后的舞会上萨达姆向格拉斯皮暗示了他想吞并科威特的意思,结果格拉斯皮却误以为萨达姆只是开玩笑,竟乐呵呵地表示“乐见其成”。这令萨达姆自己都不敢相信,于是继续追问这是格拉斯皮的个人观点还是美国政府的意思。
格拉斯皮则说:“布什政府期望与伊拉克树立友善联系。”“对阿拉伯内部的争执如伊科之间的边境争执表示中立”。这样一来萨达姆就自认为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萨达姆认为美国不可能为了科威特这样的弹丸之地下血本进行干涉,况且作为中东地头蛇的伊拉克凭借地缘上的优势也足以应付美国的干涉,毕竟当时的伊拉克号称是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即使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曾有过被越南、阿富汗这样的小国利用本土作战的地缘优势打败过。
海湾战争前萨达姆是相当自信的。这种自信一方面来自于萨达姆的强硬作风: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一步步奋斗成为伊拉克总统,又为争夺中东霸权和伊朗撕逼八年,是中东地区绝对的铁腕人物。不过他的自信也并非完全只是妄自尊大,事实上当时的伊拉克还是具备相当的实力的。如果仅就军队规模和武器装备而言:当时的伊拉克也的确算得上一个在世界上排的上号的军事强国。萨达姆认为美国的确是世界头号强国,可在中东的军事力量有限,而自己完全可以凭借本土作战的地缘优势对其进行压制。
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在美国的政治体系框架之下总统只有对外使用军队的权利,但必须获得国会的通过,只有通过国会上下两院听证会投票通过才可以对外用兵。在这种体制下美国如果要发动战争在相当程度上必须遵循国内民意,而美国人对战争伤亡又格外看重——越南战争就是因为伤亡过重导致国内反战浪潮高涨,最终迫使美国撤出了越南。事实上在海湾战争之前萨达姆就曾狂妄地放出豪言:“美国社会连一万名士兵的死亡都承受不起”。
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而具体在中东地区伊拉克反而凭借本土作战的优势取得了兵力优势。在战争即将爆发的1990年8月底萨达姆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曾说过:“我十分了解美国的技术优势,特别是空中优势。”不过与此同时萨达姆坚持认为空战不能起决定作用,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得是靠地面决战,甚至是贴身肉搏刺刀见红的巷战,而在这样的形势下伊拉克方面在兵力和本土作战的优势就能得到充分释放。
1990年9月萨达姆对军队发表讲话说:“你们知道空军不可能决定地面战争……这是经过所有常规战争和解放战争证明的规律,最后一个证明的是越南战争“。这一时期萨达姆屡屡扬言要把海湾地区变成“第二个越南”:如果美国要干涉伊拉克在科威特的军事行动,那么伊拉克军队就会让美军遭遇在越南战场一样的惨败。然而萨达姆完全失算了: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致力于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这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坚决避免某地区出现一国独大的区域霸权。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是美国的盟友不假,可如果坐视伊拉克成为中东霸主将损害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所以最好还是维持对中东国家分而治之的策略。萨达姆不仅低估了美国干涉科威特问题的决心,也同样错误估计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和自己的处境。表面上伊拉克和越南具备一定的相似性:萨达姆显然认为伊拉克能像越南一样凭借主场作战的地利优势使美国背负沉重的损失,而美国人恰恰是对损失极为敏感的。
当时美国国防部后勤局对伤亡情况的模拟结果显示:这场战争预计死亡人数1.5万到1.7万。美国民众表示不能接受这一结果,甚至有人直接质问当时的老布什总统:“你是否会把自己的孙子送上战场?”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曾一度试图与萨达姆进行和解,然而这在萨达姆眼中就是示弱的行为,所以萨达姆见美国人主动提出谈判并没见好就收,反而得寸进尺的强硬拒绝了美国要求其从科威特撤军的要求。然而真当战争打起了之后萨达姆才发现战争早已不是他所熟悉的模式。
本来以为美军在中东没什么军事力量存在的萨达姆一直做着“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美梦,然而他很快就发现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力量是呈几何级数在膨胀:美军超过300架C-141和C-5向海湾地区快速集结,在沙特达兰空军基地每7分钟降落1次,22天的运输量就超过了1949年柏林空运11个月的量。与此同时美国的运输船从全球战略基地运来物资,三艘的运量就已相当于3000架C-141的运量。海空并用运送30天后海湾地区集结了超过10万名美军。
在接下来的4个月美军又继续昼夜不停地搬运,最终50多万名士兵、近2000辆主战坦克集结,运送物资达1200万吨!事实上萨达姆从一开始就完全错误估计了形势:伊拉克不是越南,美国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美国。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当局拥有1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200万左右的“民兵骨干”,这其中有30多万训练有素的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从40年代起越南就一直处于长期持续不断的战争状态:先是抗日、再是抗法、接着是抗美,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中越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抗法战争中陈赓大将帮助训练北越军队,同时北越的武元甲大将也曾系统专研过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思想,借鉴中国军队的游击战经验根据越南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同法军、美军展开游击战、阵地战、地道战、地雷战、山地阻击战、夜袭战、破袭交通战、丛林战,同时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支前。尤其是这时越南军民已掌握了一套适应丛林山地作战的游击战法,本土作战的他们显然对气候、地形更为适应,因此占据着天时地利——他们总是能神出鬼没地出现在美军面前。
至于人和方面也是无可置疑:北越内部的团结一致显然是乱哄哄的南越及其美国盟友所无法比拟的。况且越南战争并不只是美国与越南之间的战争,而是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被视为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战争,因此越南得到了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援助:老挝和柬埔寨允许越南通过自己的国土构建约2万公里的补给运输路线——胡志明小道;古巴派兵协同北越军队进入南越作战;朝鲜为北越当局提供情报支援;东德为越共部队提供了武器装备;苏联派出顾问帮助训练越共部队。
相比之下直接毗邻越南的中国给越南提供了更大的帮助:中国向越南提供了足够装备陆海空军200多万人的轻重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提供了上百个生产企业和维修厂、2亿多米布匹、3万多辆汽车、50多万吨粮食、200多万吨汽油、6.35亿现汇;帮助越南建设了数百公里的铁路和3千多公里的油管;中国还允许允许越军官兵进入中国境内受训,与此同时有1146名中国援越烈士长眠在越南的国土之上。越南甚至还得到了来自包括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社会主义人士的支持。
远渡重洋的美军要面对的是获得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大力支援的本土作战以逸待劳的越军,到底最终强龙没能压了地头蛇。萨达姆以为自己也能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战胜美国,然而他却忽视了伊拉克和越南在这两场战争中的不同处境。越南战争表面上是胡志明领导的北越同美国及其扶持的南越政权之间的战争,可实际上却是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决,因此北越能得到来自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相比之下伊拉克挨打完全是咎由自取的行为。
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其实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所发动的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然而海湾战争海湾战争肇始于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伊拉克公然吞并一个主权国家完全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这激起了全世界的反对。当时在联合国召开的大会上安理会14个理事国中有13个同意对伊拉克制裁,剩下那个不是反对而是缺席。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尽管是出于自己的战略利益考虑,但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是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的。
得到联合国支持的美国迅速集合起包括有英国、法国、加拿大、沙特、阿联酋、科威特、阿曼等国参与的多国部队。参与海湾战争的美国盟友中不乏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伊拉克的国家: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沙特、巴林、卡特尔、阿曼、阿联酋、土耳其和迪哥加西亚的空军基地部署了1200多架作战飞机,另外还有3个航母战斗群游弋在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的海上阵地上。到战争真正打响时美国已在中东地区聚集起有34个国家参加的多达66万兵力的多国部队。
尽管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动用了86万部队,可双方的兵力差距其实已不算明显,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已不再是双方的兵力而是各自的军事技术,而最终也恰恰是美国所占据的技术优势击败了在兵力上略胜一筹的伊拉克。海湾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标志性的划时代战争——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世界各国都起到了一次新形势战争的启迪左右。海湾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是一次高科技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这场战争中普遍使用各种先进技术。
电子战对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电磁优势将成为战争中的新制高点;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在空袭中,由于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又使平民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海湾战争中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这场战争中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本来人们以为美国与伊拉克那么多坦克、装甲车相互对峙,是要打现代版的“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伊拉克甚至还指望利用人海战术在巷战中打击美军,然而直到战争结束之时人们期待中的大规模地面战争基本上就没发生过。在展开正式的军事行动之前9架美军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便先行摧毁了两座伊军早期预警雷达站。因此当美军第一梯队的8架F-117战机在进入伊拉克领空腹地时伊拉克方面毫不知情,从而使美军得以顺利执行对伊拉克防空体系的“斩首”行动。
1991年1月17凌晨3点左右美军一架F-117投下第一枚炸弹,轰炸了伊军位于本国南部的一处截击引导中心。在这之后的时间里超过700架次的战机也各自展开对伊军防空系统节点、指挥机构等重要目标的打击。另一方面美国海军在展开对伊拉克海军全面打击的同时还发射了50余枚“战斧”导弹打击伊拉克各地的输变电设备。紧随这第一轮空袭之后的是第二、第三波的F-117空袭。在经过一夜的空袭之后到第二天拂晓时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已经基本崩溃。
伊军残存的防空部队对着被炸成废墟的指挥机构只得各自为战。那些见到第二天日出的部队本以为能与美军正面交火,可他们迎来的却是更加猛烈的空袭。伊拉克的雷达节点、发电站、指挥中心等陆续被已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摧毁,巴格达就此与外界失去联系,联军就此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综合运用空间卫星侦察、空中侦察、地面侦察等多种手段截获伊拉克的雷达、通信设施和电磁波信号并通过电脑和情报分析人员分析处理。
由于确定了伊军的指挥中心、通信和雷达系统的各种参数,因此多国部队总是能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事实精准打击。美军先发制人地摧毁了伊拉克境内的大多数军用机场,伊军的许多战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摧毁。当然伊军已起飞的战机在美军的F-15和F-16面前也迅速被尽数击落。至于伊军庞大的地面部队甚至都不需要联军出动地面部队与之交战,“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常都是在伊军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发射反坦克导弹,从而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摧毁伊军的坦克装甲车。
美军的飞机、坦克、步兵战斗车乃至单兵武器都装备有红外夜视装置、激光夜视仪和红外热成像设备等夜视夜瞄器材,这使美军的武器装备在夜间可以发挥同在白天一样的作战效能,使美军能昼夜不停地连续作战,更有效地打击伊军,更快地推进战役战斗的进程。美军在战争开始前就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从而实现对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的压制,确保了空袭行动的突然性。在战争的全过程中美军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
美军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软压制”,结果伊军在战争中完全处于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的状态,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整个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
战争中多国部队综合运用反导作战、电子战、心理战、海战等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相比之下伊拉克的作战理念完全是另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尽管强大,但那个时代的电子技术还并不成熟。正如萨达姆所言: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国不可能仅仅通过空中优势决定地面战争。越南战争时期美军仍必须同越军展开地面战争,而越南的热带雨林就成为了美军的恶梦,越南人依托自己对地理地形的熟悉不断与美军展开游击战。然而90年代的美国已不同于70年代的美国。
整个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多国部队阵亡223人、负伤697人、被俘13人。这其中美军阵亡148人。相比之下伊拉克军队四十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八点五万至十万人,而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完全被摧毁。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这场战争给还伊拉克造成了造成了二千亿美元左右的直接经济损失。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甚至在没怎么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就在不到两个月内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停火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