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用鲜血换来的8小时工作制,就这么被毁掉了
拼多多22岁员工加班猝死,很多网友评论说: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996工作制”已成了常规操作,没人觉得不合理。
事实上,“996工作制”,工作时间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一周工作六天,不仅不合理,也不合法。
违反我国的《劳动法》规定。
非常令人无奈的是,尽管996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但很少有人反对。
工人们用鲜血换来八小时工作制,什么时候被996代替?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话说200多年前,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和美国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大量农民工涌入伦敦、巴黎、纽约这些大城市。
跟咱们现在的情况差不多。
工人们为了在城市里获得一席之地,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工作。
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有14到16个小时,多的时候有18个小时。
后来,在欧洲,兴起了社会主义运动,工人们开始强调权利、身份和尊严。
1848年,资产阶级联合工人阶级通过暴力手段,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新政府为了拉拢工人阶级,巩固政权,就发布政令,把每天的工作时长减少一小时。
从原来的每天11小时减少为10小时,还是没有双休。
这个改变其实不算大,咱们现在看还是挺血汗工厂的,但在当时,得到了工人们的一致欢迎。
毕竟,减一小时也是减。
不过,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资本家们总有各种办法迫使工人超额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详细记录了政令出台之后,资本家如何把这减掉的一小时,从工人手里再要回来。
“狡猾的工厂主在早晨6点前1刻就开工,晚上6点过1刻才收工。他把名义上规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前后各侵占5分钟,一小时午饭时间前后各侵占10分钟。星期六下午到2点过1刻才收工。这样他就赚到,星期一至星期五:早6时前15分钟、晚6时后15分钟、早饭10分钟、午饭20分钟,即60分钟/日。”
工人跟资本家的斗争一直没消停。
几十年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其中不乏杀人流血暴力事件。
但都没有实质进展。转眼到了20世纪初,世界的经济中心从欧洲转到了美国。美国的工人运动也是风起云涌。
当时的高科技行业可不是咱们现在的半导体、互联网,而是汽车。
当时正是美国汽车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汽车公司员工流动率很高,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福特公司作为当时汽车行业老大,它的用工政策一举一动都是新闻头条。
福特公司宣布新的雇佣政策,公司将一天两班,改为三班倒,工作时间减少为每天8小时。此外,福特公司还将工人的基本工资直接提高一倍以上,至5美元一天。
在当时,5美元可是非常高的了。一般工人的工资只有2-3美元,福特公司直接将工资水平提升了一倍。
传统资本家的做法是劳工工资压得越低越好,工作时间越长越好。老福特的这一决定在工人中引起了轰动。
第二天,成群的求职者出现在工厂大门口,数量总共达到12,000名,甚至为了抢职位打了起来。
福特公司老员工的辞职率下降87%,缺勤率下降了75%。高工资还刺激了工人的积极性,员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雇佣新政后,福特公司的成本反而降低了,福特的汽车价格也比对手便宜了很多,汽车销量从1909年的5.8万辆,直线上升到1916年的73万辆。
甚至有工人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福特给他们这么多钱,他们要全力回报公司。《时代周刊》曾这样描述福特工厂:当工人走进工厂的洗手间,一架电子监视器正对着你,如果你超过规定时间,监视器就会传来老板严厉的命令,让你赶快返回工作岗位。这就是当时工人普遍的工作状态。
据叶杜二氏法则的描述,压力和业绩是倒U型的关系,适度的压力会让业绩处在顶峰状态,而过小或过大的压力则会大大地折扣工作效率。
老福特就是找到了这个拐点。
看到福特大获成功,其他汽车公司开始效仿,直呼“真香”。
没多久,8小时工作制正式在美国以联邦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在20世纪的头一个二十年里,欧美主要工业国家普遍完成了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
卓别林有个电影《摩登时代》,讲的就是那个时候流水线上工人的生存状态。
男主人公夏尔洛是个大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一天到晚机器人一样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这种休息的机会,都被资本家剥夺了。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部影片,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纪录片一样。
“996工作制”,已经违背法律规定,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正常,甚至疯狂追逐呢?
经济学家薛兆丰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说
“让你加班的并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工作者愿意那样做”
这句话虽然不严谨,忽视了资本家的恶行,但却道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在几乎同等的起跑线上,只有给自己“加班”,才能有高薪。普通人,只有挣扎地活着的权利,你不去,别人甚至不惜打架,抢着去,就跟100年前发生在福特公司的情况一样。
《摩登时代》影片一开始,有个镜头是许多羊,争先恐后地挤出羊圈,随后紧接着切入了一个许多工人下班拥挤地走出工厂的镜头。
我们身边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电影里的故事呢。也许根本我们就是夏尔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