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个像地狱般毫无希望的社会
在大众眼中,现在的韩国虽然谈不上讨人喜欢,却绝对是个够精彩的国度。它顶着“亚洲唯三发达国家之一”的光环,拥有优良的国民生活环境、富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其流行文化也一度跨越国界、掀起风潮。
但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在韩国自己的年轻人中却开始弥漫起一股“丧”的气息,他们以“地狱韩国”为关键字在网络上抱团取暖,关于工作、生活、未来的种种抱怨吐槽层出不穷,“离开这里”成为很多人共同的梦想。
战后曾经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是怎样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像地狱般毫无希望的社会?
朝鲜半岛的家底如果把时间轴限定在近现代,韩国的国运即使不是最好的、也绝对算不上最糟的。说它有“运气好”的一面,是因为它除了50年代朝鲜战争之外,大战真不算多。即使在被日占据期间,局面也还比较平稳,甚至殖民者还投了不少本钱,在这里修铁路造工厂什么的。
这么说当然不是给殖民者侵略者洗白,但是事实上后来日本被赶出朝鲜之后,确实有不少搬不走的“硬件”被留在了这座半岛上。另外,现在韩国堪称一手遮天的三星集团,也是在这个期间由大地主转型、之后一步步经营起来的。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韩国自然而然地在冷战大势下决定了自己的屁股方向,美国、欧洲、日本对它都敞开了技术投资支持,这使它拥有了战后经济起步的不错开局。
至于运气不太好的一面,则是一个地理问题——日本殖民期间留下的家底,大部分都在半岛北部……因此在朝鲜战争结束的60年,朝鲜的人均GDP可是韩国的3倍。
战后韩国人称“穷得只剩下人了”,大把国民跑到国外去做底层打工,生活苦到连总统朴正熙都闻之泪下的地步。即使在这样祸福相倚的底子上,韩国还是抓住了好几个重要的机遇点,一步步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
首先当然是抱紧美国的援助大腿、用好日本给的赔偿,国内搞起了以“三白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个人则大量出国劳务,男性挖矿、女性做护士,积攒第一波家底。
曾经的辉煌:汉江奇迹1961年的韩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军人起家的朴正熙发动兵变,推翻了连任四届的总统李承晚,坐上了执掌韩国政权的头把交椅。虽然不管朴正熙自己、还是随后上位的亲信全斗焕都形式上做到了“脱下军服再当总统”,但这两人当话事人的时期仍被认为是军政府时代。
不同于通常认知中的“军人不善于政治”,这两人在任期间都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申办亚运会、奥运会之类的国际姿态也没落下。
尤其是朴正熙,他在任期间韩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对贪污腐败的压制也卓有成效,二十年间将人均GDP从82美元硬生生拉到1592美元,史称“汉江奇迹”。韩国“亚洲四小龙”的名头,就是在这段高速发展、势头大好的时期内挣到手的。
朴正熙也因此成为韩国民众心目中“领导能力最强的总统”,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本人在世的时期——他的后任全斗焕、卢泰愚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女朴槿惠更是韩国首任女性总统。
到了92年,韩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我国的80%,甚至连邓小平都拿这事当作例子,用以论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当科技革命大潮席卷世界,韩国又一次押对了宝:半导体、电子科技、生物等等都是潜力巨大的领域。
眼看局面大好,世界上也不可能有甘心久居人下的人群。韩国人开始展望美好的未来——希望成为“东方的以色列”,而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并非遥不可及。
亚洲经济危机来袭1997年,韩国被经合组织“认证”为发达国家,然而好景不长,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在路上了。
虽然韩国民众自发“捐金救国”,为克服国家面临的外汇危机,两月之内就捐出了226吨黄金首饰、金条等私产,其中蕴含的力量连美国总统克林顿、媒体BBC都为之震动。但最终,韩国政府仍然不得不接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550亿美元(有条件)贷款。
经此一役,韩国的经济更严密地绑在了美元体系之下,人均GDP更是直到2003年才终于缓过劲来。
多年来闪闪发亮的大财阀有的倒下了,剩下的也岌岌可危苟延残喘,韩元腰斩资本外逃,情况最危急时外汇储备只够支撑一周——经济危机给韩国民众带来的阴影是巨大而深远的,危机过后更是持续来袭的迷茫。
“我生活在地狱韩国”“地狱韩国”的风气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下逐渐滋生,习惯使用网络的年轻一代纷纷把生活中累积的负面情绪倾倒到社交网络之中。他们感到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不提供保险金的“非正式职位”比例越来越大、工作时间长得令人沮丧,人生因此显得灰暗无趣。
如果仅仅是工作压力大,或许情况还没那么糟糕,更致命的精神打击来自“希望不足”——老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不是说搞绝对平均,而是指人们心目中关于“投入产出比”总会有自己的一笔账目。一旦这笔账目出现了明显的失衡或者不公,有多少人还能够维持心理的平和乐观呢?
韩国网络上流传着关于“金汤匙”和“泥汤匙”的说法:一部分人含着“金汤匙”出生,便保证了教育、就职乃至整个人生的高人一等,社会可以说是只为他们服务。而后者则可有可无,是被忽略、被遗忘的群体。
与此同时,在“捐金救国”中显露出的那种能吃苦、肯奉献的群体性格,也开始显露出负面影响:韩国被认为是职场等级压制最为森严的环境,其程度甚至超越日本。资历压制、男女不公、潜规则打压等等,都是这一领域下的细分问题。
今昔对比,更增加了年轻一代的失落感:“金汤匙”们拥有大财团旗下的好职位和稳定的社会地位,薪水稳居高点;而其他人只能在看不到希望的重复劳动中得过且过。更失望的点在于他们连父母的理解都得不到,他们的答复往往是“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网站统计过“地狱韩国”的相关话题,除了工作、自杀之外赫然还有一条“零食价格太高”。这事粗看略显荒诞可笑,然而仔细想想,连零食都涨价了,难道生活必需品反而能够维持平价吗?由此,消极逃避的“N抛世代”成为广泛存在的情况。
最早出现的是“三抛世代”,指的是“地狱韩国”风潮中那些抛弃了恋爱、婚姻和生育的人。随着时间推移,N代表的数字越来越大,连“九抛世代”都已经出现,他们从自身剥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也有各种各样关于“逃离韩国”的论调像长了翅膀一样到处流传:有人说申请加入美军是一条捷径,有人建议去上焊工培训课程,因为美加都需要大量这一行业的人。这些话听起来就像是落伍的网络骗局,但它们却偏偏广为流传,这本来就说明了问题所在。
2016年一份来自瑞士的报告显示,人才流失指数这一项韩国在61个国家中位居46,情况比经济不如它的印度、菲律宾等国家还要严峻。而据《韩国时报》的报道,已经有九成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对“地狱韩国”的说法表示认同。
背后黑手?诞生过“汉江奇迹”的土地,为什么会走到如今被称作“地狱”的境地?不少人认为“财阀”就是背后那只巨大的黑手,政客成为它们的傀儡,弱者成为它们的踏脚石。
而韩国不得不重金押注财阀,一方面由于天生条件较为局促,另一方面也与其战后选择非独立自主的道路多少有些关系。地小人多、资源匮乏,促使其当政者选择“好钢用在刀刃上”,扶持各行业占据头部的大财阀以便尽快获得经济提升。
到了“捐金救国”的那一次经济危机,最终韩国仍然不得不接受IMF的条件,进行全面放开的金融改革。
而危机之后再将大量资源注入财阀,增加的究竟又是谁的财富?近几年流传着韩国“政治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说法,其实也不见得就证明其经济能够摆脱美国的操控,充其量只能说是“鸡蛋放到几个篮子”,意图分散风险而已。
韩国被认为是个“非(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根源其实早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就已埋下。不同于那些战败国被迫接受驻军,这个国家可是因为怂了北边而主动要求美军“驻军保护”的。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韩国最高军事指挥权不归自己、归美国。后来虽然改了细节但也实属白扯,毕竟“和平时期的最高指挥权”和装饰品也没多大差别,毕竟和平不打仗、打仗不和平。
而美国在韩驻了军,每年还需要韩国掏军费,堪称“保护费”的国家级版本。特朗普在位时奉行“美国至上”原则,防卫费说涨价就要涨价,韩国政府当然不可能乐意,然而也并没有拒绝的余地。特下去拜上来,估计韩国松了不小的一口气。
按理说,韩国在经济危机之前不算差钱,也没有受到来自国际的禁运打压,自己的军工同样有所发展。要潜艇有潜艇,要导弹有导弹,账面上绝对不是什么军事弱鸡。但是在特朗普“涨租”期间,韩国上下一片唱衰,这却是“国防外包”导致心气丧失的表现。
服兵役也是“地狱韩国”大潮中的一大矛盾焦点。该国规定,全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实际上,却很少有声音将这两年的从军时间视为对人生有益的经历,常常有名人被爆出利用金钱权力搞“黑箱”,逃避兵役或者谋求轻松的职位。
这样的不公摆在面前,更加剧了社会的割裂。把兵役视为摊派苦差、能躲则躲,初看上去可能有点奇怪;但仔细想想,从军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既然是选择就必然要权衡利弊。
在一个国防军事都不追求自主的环境下,服兵役既不能期望于良好的待遇,也未必能得到政府社会反馈的尊重和荣誉,那,图啥啊?
这只是军事不自主带来不良后果中最浅层的那一部分,对方可以通过非热战手段轻松收割你的财富,也可以温水煮青蛙、让你的国民渐渐丧失向心力和民族归属感,至于在国家层面损失的形象就更加难以衡量。
要描述其中的得失,大概还是那个“枪与表”的段子最为精辟——如果你还有口粮之外的最后一笔钞票,你当然可以买块精致的怀表来提升生活质量,可是一旦土匪来打劫甚至要放火烧屋,没有枪的你就只能彬彬有礼地告诉他“先生您好,现在是晚上九点半。”
结语一旦刨除“宇宙起源国”、“非遗小偷”、“体育精神接近零”之类的黑点,韩国人所展现出来的性格,也绝不是全无是处的。异国打工的隐忍、捐金救国的团结,都是值得局外人深思的部分。也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加上靠谱的施政者,才造就了汉江奇迹的诞生。
但如今,这个国家自己的年轻人中却弥漫着“九抛世代”的低气压,将自己的国土称为“一个像地狱般毫无希望的社会”。其中得失,同样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