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反渗透法” 民进党包藏着什么祸心?
随着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临近,民进党开始针对两岸关系频繁出招,其中最为恶劣的就是加速推动制订“反渗透法”。自恃在立法机构拥有多数席位,民进党当局最近已经多次预告12月31日将三读强行通过“反渗透法”,引起两岸广泛关注。本文重在分析民进党强推“反渗透法”的政治意图。
两岸民众对民进党挑动两岸关系早有预判,毕竟这是民进党的一贯手法。不过这次强推“反渗透法”还是让民众大跌眼镜。具体来说,民进党依仗“立法院”多数优势为所欲为,另则“反渗透法”“立法”过程粗疏,相关规定模糊。“反渗透法”大致涉及台湾地区领导人及公职人员选举、公民投票、游说、集会游行等几个方面,将其视为“反渗透”的最主要领域。其所谓的“渗透来源”即指中国大陆无疑,因为这个“法案”本身就是前面“中共代理人法案”借尸还魂。这个“法案”的约束范围指向所有涉及两岸交流及往来的机构及人员,数量庞大。同时,受所谓“渗透来源”之“指示、委托或资助”均可作为“定罪”依据,且规定台当局“各级机关”有主动移送或函送权。
这个指向清晰、具体内容表达模糊的“反渗透法”一旦通过,无疑在逻辑上打开了民进党等“台独”势力的构陷之门。相关规定上的模糊为执行者留下了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举凡与大陆交往的机构与团体,以及涉及到两岸交流交往的个人及行为,都可能成为“台独”势力构陷的对象。在定义模糊的情况下,行政当局及特定政治人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异己势力进行精准打击。这也是“反渗透法”在台湾引起恐慌的原因,这样一部约束范围极广但内容粗疏的“法律”文件,无异于为未来的无端罗织打开了方便之门。
但这种恐慌情绪正是民进党所要的。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样一份“法律”文件,民进党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制造民间的紧张情绪,以此来恐吓国民党的支持者。在制订这部所谓的“法律”时,民进党未必不知道执行的困难。毕竟,涉及两岸交流与交往人员数量巨大,引发的反弹力道将相当可观。但在民进党看来,“反渗透法”涉及的民众本来也没有多少会投民进党的票,他们的情绪反应民进党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这种恐慌情绪可以把选战的主轴拉到该党设定的两岸对抗方向上去,民进党希望在自己熟悉和娴于操作的敌对结构上展开选举动员。
进一步说,民进党很明显具有利用选举之机建立压缩两岸交流与合作“防火墙系统”的意图。民进党长期以来念兹在兹要切断两岸交流,堵塞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诸种管道,但鉴于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不敢贸然行动,只能采用小步慢跑的方式向前推进。整体上来看,民进党一直没有放弃逐步关小两岸交流与合作大门、逐步压缩两岸交流与合作发展空间的政策目标。这在民进党上台执政四年来表现得相当明显,不过在选举临近的关头,民进党为了动员选票,将这一过程加快了而已。
长期以来,民进党政治成功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分歧,建立仇恨进而建构对抗结构,然后利用这种结构进行政治动员,牟取政治利益。民进党执政无能、竞争无量的现实则强化了对这种对抗性动员的路径依赖。因此可以看到,在民进党的发展历史中,只要到了选举等重要关头,该党就会祭出对抗性动员的招数。这次也不例外,这次强推“反渗透法”,事实上是在台湾民众中建构和强化敌视大陆、敌视两岸交流的情绪。因此台湾政治大学东亚所名誉教授邱坤玄日前投书媒体表示,民进党在这次选举的操作,是伤害民主与撕裂社会的最鲜明例证。诚斯言也,一语中的。
民进党强推反“渗透法”,选举操作的意图十分明显。只不过从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可以看出,可能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广大受牵连的台湾同胞一定会用选票表达他们的不满。强推“反渗透法”也反映出民进党对选情的担忧与焦虑,吕秀莲质问:“既然蔡英文的民调非常高,她还怕什么呢?”。或许,民进党是在为败选下台建构武器库,为长期炒作两岸关系储备制度资源。
无论如何,民进党强推“反渗透法”,已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与两岸关系杠到底。不过以民进党四年来在台湾广受诟病的执政绩效,如果仅仅通过炒作对立与对抗以及鼓吹“芒果干”(亡国感)就可以当选的话,这无疑是在侮辱台湾民众的智商,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陈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