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北京人大代表建议:建立老城公共雕塑后期维护机

北京人大代表建议:建立老城公共雕塑后期维护机秦红岭代表(中间着红衣者)

六成公共雕塑缺失铭牌,超九成公共雕塑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八成被调查对象讲不出公共雕塑的名字……一个个数据,来源于一次次调查。本次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红岭带来一份有关老城公共雕塑的建议。秦红岭建议,加强公共雕塑的艺术性,让其更好体现老城文化特色,并且建立一套公共雕塑的后期管理维护机制。

65%的公共雕塑缺失铭牌

翻开秦红岭“加强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规划管理的建议”,记者看到了一组详实的数据。区域上看,北京老城的公共雕塑,有47%分布在皇城文化精华区、天安门文化精华区、西四文化精华区等13片文化精华区;空间上看,57%的公共雕塑分布在商业空间和居住空间,街道空间仅有1%;65%的公共雕塑缺失铭牌;96%的公共雕塑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其中27%的公共雕塑呈现中度级别及以上的破损;回收的543份有效问卷中,超八成被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印象深刻的公共雕塑。

“通过调研发现,北京老城的公共雕塑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足,并不能很好体现老城的文化特色。”秦红岭表示,公共雕塑是建筑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主题、形式、语言等不仅应与公共空间的属性相适应,还应与公众审美相契合,与城市的公共文化相结合,“公共雕塑也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或者用现在的流行词,网红打卡地。”

建立公共雕塑后期管理机制

同样迫切的,还有健全和完善北京公共雕塑管理制度。“2012年至今,北京没有出台过与公共雕塑相关的制度。”秦红岭告诉记者,目前与公共雕塑有关的规定,一个是1988年出台《北京城市雕塑管理暂行规定》,一个是2012年出台的《北京“十二五”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总体上看,老城公共雕塑的后期管理存在“失语”状态。

秦红岭呼吁,应当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一套公共雕塑设置的管理维护机制,留下专款专用的资金预算。同时,制定以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例行的常规性管理计划,对公共雕塑进行持之以恒的维护。

尽快摸清历史建筑“家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调整和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制定历史建筑管理办法,也被写入2020年的重点工作。

秦红岭谈到,建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全面保护机制,源头保护是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然而,正是在源头保护方面,目前对全市文物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资源的普查很薄弱,存在保护名录制度缺失、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普查不够的问题。“虽然没有成为不可移动文物,但历史建筑依然承载了老城风貌。”

秦红岭建议,尽快全面启动普查,摸清“家底”,再制定历史建筑登录制度,形成详细的保护名录。保护名录的条款至少包括:名录认定标准、预先保护制度、名录确定程序、名录调整机制、名录公布程序、名录建档要求、名录设立保护标志及挂牌宣传要求等。

此外,深入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之中。“老城确实不能再拆了,现在是有机更新最好的契机。”


()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