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没草 环境部:生产活动不能老跟水生态对着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湖底没草,湖泊下就是沙漠。
1月17日,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兼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生态环境部2020年首场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水面上很多生产活动,实际上是以破坏水生态为代价的。我最近到一些地方调研,当地的拖网捕捞,拖网能达9米,大约每隔90公分就有一个铅缀,一斤多的铅缀,在湖底拖来拖去,湖底一根草都没有了,湖泊下面就是沙漠。”
他说,太湖就是通过帆船,两条船看风向兜起来拖网进行捕捞。西太湖下没有草,东太湖下为啥有草?因为东太湖有很多石头,会挂网,没法拖网捕捞,所以东太湖有草,东太湖的水质就好一些。
此外,东北的一些地方,采用前苏联的老办法,冬天砸开冰,用马拉,用机械搅网捕捞。
“还有一些地方用吸泥船挖螺蛳,把泥吸上来,用筛网一筛,螺蛳就出来了,把底部水生态破坏的一塌糊涂。还有一些地方养蟹子,蟹子市场价格比较高,养蟹子的地方连草根都不剩,完全就是一片沙漠。”张波说。
他介绍,中国河湖的生态破坏现象确实还是比较普遍的,河湖缓冲带是重要的生态空间,但很多地方都是被企业占用、被养殖业占用、被农业生产占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张波对记者表示,当前河湖生态破坏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讲,是大家没有真正认识到河湖生态的价值。我们通常讲水生态环境的问题是表现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现在应该补充一句,问题在水里,根子既在岸上,也在水里。
“我们岸上讲森林覆盖率,水里也应该讲森林覆盖率。”张波说。
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新的生态环境部成立,在环境前面加上了“生态”二字,水环境管理司也增加了“生态”二字,叫水生态环境司。张波认为,新的生态环境部门理应在河湖生态保护方面勇于担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他表示,中国河湖无论大小,都应该有一个缓冲带,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尽最大可能从缓冲带退出来,同时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发挥积极的宣传作用,让方方面面深刻理解当地水生态的价值以及水里生物多样化、生物完整性的价值。他说:“一旦知道什么便宜,什么贵,人们就自然不会去破坏他们身边宝贵的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资源。”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将推动做好守、退、补的工作。所谓“守”,就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退”,就是尽最大可能把破坏水生态的生产活动从生态空间里退出来;“补”,就是大力开展河湖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
据张波介绍,河湖最重要的生态空间,一个是水源涵养区,这个空间很多地方建了别墅、建了新的城区、高尔夫球场,把水源涵养区破坏的非常严重,这样雨下了以后不仅存不住,还变成洪水下来了。
“一定要还欠帐”
长期以来,人类的一些生产活动,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有的地方河湖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张波表示,“生产活动不能老是跟水生态对着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还欠帐。”
他说,第一步就是要把重要的空间作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出来,河湖缓冲带划多大,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从实际出发自己定,但定下来后,就一定要严加保护,坚决不允许在这个空间里新上破坏水生态的生产项目。工业企业不要占用河湖生态缓冲带。现在很多地方把农田都种到水边上去了,一些养殖企业,甚至一些种植活动,应当退出来。
张波告诉记者,在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很多地方黑臭解决了,都很高兴,结果沿河又建了很多景观工程,搞了步栈道。
“老百姓亲水设施应该建设,但应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先把河湖缓冲带生态修复起来,再去叠加亲水设施,要在不破坏生态空间基本功能前提下去建亲水设施,这样才能人水和谐。”他说。
此外,在流域关键节点,张波认为应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排污口的下游、河流入湖的地方,这些重要节点都要大力建设。河湖的缓冲带要搞生态保护修复,在河湖水域也要搞规模化的水生植被恢复,也就是说,水里也要讲森林覆盖率。“十四五”规划将会把这样一些思路放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