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故宫管理“去神秘化”是当务之急
连日来,故宫陷入风波,一个关键事实摆在面前:对于故宫里到底能不能停车,里面哪里能停、哪里不能停,广大公众并不清楚,故宫管理者自己更语焉不详。很多人把故宫前任院长单霁翔所言的“禁车令”,理解为故宫范围内皆禁车。但又看到故宫内似乎常年也有停车场……一句话:模糊、神秘、不清楚。
这是故宫管理者失责的结果。暴露了其管理中的两个缺陷:一是大而化之,缺少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安排;二是缺少面向公众的足够透明度。故宫管理者应汲取教训,及时作出系统性改进,牢牢抓住两条:坚定推动故宫管理的“精细化”和“去神秘化”。
围绕这场风波,公共舆论场上涌动巨大声浪,全社会表现出了相当一致的价值取向:抨击炫耀,质疑管理。这个局面至少说明了三件事:
首先,故宫无小事。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故宫所呈现的每一点滴文化魅力,故宫管理者曾经的每一次进步,都能赢得公众的普遍称道;而故宫每一次暴露出管理漏洞,都会引发公众的高度关切和批评质疑。积极地看,这是好事,体现了公众对故宫的珍视。
其次,故宫管理确实存在漏洞,但管理者至今尚未把事说清楚。大家很想知道的,不仅是谁把两位女子及其车辆放进了不该进的位置,相关规定如何,谁来承担责任,还想知道在故宫全域范围内,到底哪里是可进车和不可进车的边界。太多的细节,仍隐于高墙之内。这些细节应该向公众讲清楚。唯有拿出实事求是的坦诚态度,才能与公众对故宫的关心相匹配。
第三,故宫急需一次管理水平、治理能力的再提升。管理者应带着鲜明的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发现并直面问题和漏洞,是第一步。广大公众正在用充满建设性的关切,来提醒和要求故宫管理者,尽快拿出行动来。
回望过去,近年来故宫的“管理史”中,实事求是地说,是写满了进步的。2012年之后,在时任院长的带领下,故宫管理者进行了系统的制度建设,也大胆创新,让故宫“活”了起来,让很多曾长年深藏不露的文化瑰宝与公众见面,让关心故宫、热爱故宫的人们有了很多走近、走进故宫的通道,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网上预约、高峰限流等制度。对这些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也交口称赞。
但是,故宫管理者自己,一定不要被这些赞誉冲昏头脑,一定要深知自己所担负的重大责任,一定要认识到,管理好、保护好故宫,是长期命题,是不进则退、永远不能自满的事情。这次的风波,明明白白地让我们看到了仍存在的漏洞,看到故宫的管理虽有进步,但仍比较粗放和相当神秘。管理者还要做太多的事情。
第一条,实现更加“精细化”。在故宫全域空间内,哪里是外围可以进车停车之所、哪些人可以在此进车停车,哪里是文物保护重地、坚决不能进车停车之所,须有精细的界定和规矩,以及对规矩执行的监督。在故宫内,哪些地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举办文化活动,哪些活动坚决不能做,须有清晰的制度安排。总之,既要有可以在故宫里做什么的“正面清单”,也要有不能做什么的“负面清单”。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于精细中,体现态度、体现水平。
第二条,坚决推动“去神秘化”。故宫之高墙,护卫着里面的文化瑰宝,但不应成为管理者的隐身幕帘、屏蔽墙。基于故宫的基本属性,广大公众有权利了解故宫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管理者不应坐等公众来问,而应主动公之于众、接受监督,更应把广大公众视为最好的监督力量。把管理规则定准、定细并广而告之,那么,每一位故宫参观者的眼睛,都是识别失德、违规甚至违法行为的“摄像头”。
“精细化”和“去神秘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四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一个几千万人的超大都市,尚且要努力追求治理的“精细化”,更何况一个被亿万人民视为掌上瑰宝的故宫,当然要拿出最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主动、坦诚的“去神秘化”努力。
这是故宫管理者必须担当起来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