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回应慈善物资发放不力、儿童服务机构疫
新京报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月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民政领域疫情防控与基本民生保障有关情况。记者获悉,截至3月8日,53位城乡社区工作者因公殉职。
焦点1
防控期间患病符合条件应认定工伤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城乡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遏制疫情蔓延作出重要贡献。截至3月8日,全国城乡社区工作者已有53位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因公殉职。
他介绍,日前中央下发《关于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涌现出的城乡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进行及时表彰,对疫情防控期间因公殉职的城乡社区工作者追授“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并依法做好因疫情防控牺牲殉职城乡社区工作者的烈士评定和褒扬工作,全面做好抚恤优待。
《通知》还明确,在疫情防控期间可对一线社区工作者适当发放工作补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导市县制定补助标准。
同时,城乡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发生事故伤害或患病,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认定情形的,应依法认定为工伤。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发生的相关费用按《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按照法定标准支付,财政补助单位因此发生的费用,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
焦点2
疫情严重地区可暂停低保对象退出
受疫情影响,部分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的人员无法外出,收入下降,生活陷入困境,还有部分独居生活不能自理人员因照料人被隔离无人照护。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表示,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已于近期出台文件作出安排。
刘喜堂介绍,目前全国城乡低保对象4317万人,特困人员有469万人。对这些人员救助金以及孤儿基本生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等,都要及时发放到位。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以增发生活补助。
同时,对低保边缘人群做到应保尽保,比如无法外出务工收入下降后符合低保标准的人员,及时纳入低保。疫情严重地区可暂停低保对象退出,疫情防控结束后再进行动态管理。
此外,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给予临时救助。对于因为救治隔离的,比如家庭主要劳动力被救治隔离了,导致这个家庭陷入生活困境的,也要给予临时救助。
焦点3
审批权限下放 社区可“先行救助”
据他介绍,民政部已下放社会救助审批权限。对一些疫情严重地区,允许地方把临时救助的审批权限直接委托社区来实施,像武汉和其他疫情严重的地区,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困难群众急需救助,社区就可以开展“先行救助”,等救完之后再补充情况的说明。
刘喜堂说,中央还要求,承担隔离收治任务的机构和人员,要问一问被隔离收治对象家里,有没有需要监护或者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如果有,要及时通知社区或者当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和社区安排人员及时提供照料帮扶。
回应1:武汉小区造假
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给基层增加负担问题,陈越良表示《通知》明确要求坚决制止多头重复向基层派任务、要表格,除党中央、国务院已有明确要求的之外,原则上不得向社区摊派工作任务。
除社区疫情防控需要出具的居民居住证明和居家医学观察期满证明外,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要求城乡社区组织出具其他证明。
陈越良强调,制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关媒体报道的武汉市青山区翠园社区开元公馆小区“假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应予以坚决纠正。
回应2:慈善组织物资发放不力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介绍,截至3月8日24时,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292.9亿元,捐赠物资约5.22亿件。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累计拨付捐赠资金约239.78亿元,拨付捐赠物资约4.66亿件。
“在这次疫情的应对过程中,可以看到慈善组织的运作能力还有待改善和提高。”詹成付坦言,对于捐赠资金下拨慢,捐赠物资拨付不精准,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透明等问题,法律都有规定,但把法律规定变为慈善组织的行动自觉还有一段路要走。
他指出,政府监管慈善组织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今后要进一步从疫情中总结经验,提高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灾难性事件慈善治理能力。
回应3:儿童服务机构、养老院疫情
詹成付介绍,全国民政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和殡葬服务机构这五类,前四类服务机构共有45239个,共收住服务对象215万多人,全国具有火化功能的殡仪馆共1881个。
他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总体上来看,民政服务机构的疫情防控“主战场”在武汉。现在,这些机构已经全部实行了封闭管理,所有服务对象都进行了核酸测试,疑似病例和确诊患者全部进行了隔离和收治,做到了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