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长江白鲟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近日发布研究,估计2005-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科研人员2003年以来没有再发现过白鲟。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他表示,消息应该早一点公布,“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让生者更好地生,或为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京报讯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长江白鲟灭绝,这意味着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消失。不过昨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发布评估结果。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
这篇名为《世界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灭绝:保护濒危动物的经验教训》的论文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在论文中称,估计2005-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应该早一点公布这个消息。”危起伟告诉新京报记者。
据他解释,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其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危起伟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开展全面评估
上述论文经媒体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白鲟灭绝”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接近5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作出了回应,该组织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
在文章末尾,该组织同时表示:“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而言,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
对此,危起伟告诉记者,“(白鲟灭绝)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但它们的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让生者更好地生,或为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道理。”危起伟说。
追问1
近几十年白鲟生存状况是什么?
35年来全江段未发现白鲟幼鱼补充群;1996年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目录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虽称作白鲟,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它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
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看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的祖先早在上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但与中华鲟、白鳍豚、江豚等在生态链顶端的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条,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即CITES附录)加以保护。
追问2
最后一次和白鲟联系的情况如何?
2003年专家抢救一条白鲟并追踪,船只跟踪时触礁,至此再无白鲟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