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部署抗洪救灾“下半场” 全力支持灾区
中新社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 陈溯)目前,中国已经度过“七下八上”(7月下旬到8月上旬)防汛关键期,抗洪救灾工作也开始进入“下半场”。26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对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进行部署,加大对灾区重建的驰援力度。
会议指出,今年中国雨情汛情多年罕见,长江、淮河等流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受灾范围广,经济损失大,是历史上较严重的一年。科学防洪调度、及时组织避险等防汛救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人员伤亡比常年大幅减少。
随着全国雨量减少,目前中国防汛形势趋缓。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过境后,水位逐步回落。截至8月22日,长江上游干流寸滩站水位已退至警戒水位以下,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持续减少,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全面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海河、松花江、辽河汛情平稳,全国各地未发现重大险情。
面对汛情变化,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也从防汛抗洪转向灾后重建,扩大资金支持规模,“重金”驰援灾区,全力保障民生,支持灾区恢复生活生产。会议提出,各地要切实做好受灾民众安置救助,保证学校正常开学,不失时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
中国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防汛关键期后,及时转入灾后重建阶段进行部署十分必要,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经济后,将灾后重建与中国经济恢复结合起来意义重大。
会议宣布,中央将加大各项补助资金对灾区的倾斜力度,允许地方将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恢复重建。通过各种渠道,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规模共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在当前全国过紧日子的背景下,拿出这么多资金救灾很不容易,可以说支持力度相当大,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灾后重建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灾区恢复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中国高层“最牵挂”的是受灾较重地区、贫困地区和农田水利的恢复。会议提出,对受灾较重和深度贫困地区,增加安排救灾资金;支持修复灾毁农田和大棚、圈舍等设施农业,抓紧改种补种,保证秋粮再获好收成;抓紧推进水毁工程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关系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
程晓陶表示,重灾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受灾后,救灾与重建负担超出自身能力,国家增加安排救灾资金,有利于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防止灾后返贫。
洪灾过后对农田水利加快恢复亦成为中国高层的“心头事”。中国农业农村部26日表示,虽然夏粮已经取得丰收,但秋粮占全年粮食的比重达四分之三,能不能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关键看秋粮。洪涝灾害已经影响了一些地方晚稻栽插进度,目前必须及时抢排积水,抢收抢插,千方百计落实晚稻面积。
姜文来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粮食安全格局在发生更大变化,中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国政府部署修复灾毁农田等农业设施,做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有利于农民恢复生产,为农民收入增加提供基础,助力“六保”“六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虽然抗洪救灾已进入“下半场”,会议强调,当前仍要毫不松懈继续抓好防洪救灾,统筹做好南北方安全度汛、防台风等工作。
程晓陶表示,中国的汛期还未结束,1998年长江大洪水第8个洪峰在8月31日时才过,2003年8月底至10月初黄河因华西秋雨发生大洪水,滩区受灾严重,目前鄱阳湖区、巢湖周边许多受淹圩区还在退水过程之中,8月至11月的台风也会带来暴雨和洪灾。中国防汛抗洪还不能松劲,仍需加强防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