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只身前往阿富汗的中国警察:下飞机就遭袭击 差点

中国警察只身前往战火纷飞的阿富汗,第一天就遇到自杀式炸弹袭击,此后的800多个日夜里,在枪炮和爆炸声中执行任务,已经成为日常。

他是谁,为何被派往阿富汗,肩负怎样的使命,遭遇过怎样的危险?

刚下飞机就遭遇恐怖袭击

他叫陈清海,44岁,是福建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民警,现任高崎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六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

2009年,陈清海作为全国第一批受公安部、外交部指派的出入境审查官,被派往阿富汗,历时800余天,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地完成守卫国门的重任。他也因此入选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届“十大国门卫士”评选。

只身前往阿富汗的中国警察:下飞机就遭袭击 差点陈海清在鉴定护照真伪。(图:中国警察网)

在国内,陈清海是证件研究的专家,“在机场边检执勤现场,前台民警如果觉得入境人员护照和签证有问题,就会转交给我们辨别。”

全世界常见护照和签证约500多种,他必须在短时间内辨别证件真伪、签证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人证合一。半个小时之内,陈清海就能从防伪标识、印刷、装订等方面分辨出证件真伪,并且用流利的英语询问申请人,给出准确的鉴定意见。

不仅要鉴别假护照,还要从真证件中,辨别是否有双胞胎、亲兄弟冒用证件等情况。

由于专业知识过硬,2009年,陈清海被选为全国首批正式外派到阿富汗的出入境审查官,在危险的阿富汗战区履行守卫国门的职责。

“接到任务时,儿子才出生没几个月,心中多少有些不舍。”回想当年,陈清海的回答依然坚定,“但我清楚这项工作的意义,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再危险再困难我都应该去。”

当时的阿富汗刚经历战乱,政局不稳,恐怖爆炸、袭击活动频繁,每天都能听见震耳欲聋的炮火声、此起彼伏的枪弹声。

2009年9月17日,陈清海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转机到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可刚下飞机,却被告知不能离开机场——

机场往中国大使馆必经的马苏德广场路口发生一起自杀式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6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外籍士兵,另有50余人受伤。

只身前往阿富汗的中国警察:下飞机就遭袭击 差点赴阿工作期间,陈清海在大使馆楼顶留影

在机场滞留数小时后,陈清海才得以前往大使馆。途中,荒芜的城市和醒目的弹孔、爆炸痕迹、战争残骸,即便早有心理准备,陈清海依然恐慌,让他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存下一份敬畏之心。

“广场上冒起黑色的烟柱,四处充斥着轰鸣声,混乱的群众用大石头砸着路边的车辆,场面不忍直视……”

陈清海说,看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战乱。

遭受袭击负伤,一直瞒了10年

身为出入境审查官,需要了解申请人前往中国的真实目的,做出同意或者拒签决定。

战火纷飞中,仍有不少阿富汗商人来中国做生意,陈海清既要保证入境的正常需求,又要将心怀不轨的人挡在国门外。

为了安慰家人,陈清海告诉他们使馆区是最安全的,恐怖分子都不敢来,跟在家里一样……

然而,这份工作远比想象的危险——

2010年4月的一天,陈清海因拒绝一名申请人的不合理请求,遭到对方暴力攻击,头部和胸腹受伤晕厥被送往医院抢救,至今身体仍留下无法消除的伤痕。

“当时我正在向当事人讲解文件规定,他突然对我进行袭击,我毫无防备,也没有任何防卫的机会,连身上的手机都被打碎了,流了好多血。”谈到那次生死经历,陈清海显得很淡定,吐槽当地的医生。

殊不知,那次遇袭险些要了他的性命。

“当地医疗条件很差,根本没有CT、彩超一类的设备,医生仅凭我的意识和现场反应确认我颅内没有出血。”陈清海笑着说。

“当时我看到医生为我注射用的针头掉在了地上,他从地上捡起来没有进行任何消毒,直接给我扎在了身上,嘴里还不停地说‘no problem,no problem’(没问题),差点没被气死。”

幸运的是,陈清海当时内腔没有出血,否则可能就回不来了。对于这次生死经历,10余年来陈清海一直深埋心底,从未对家人和同事谈起,直到近期被同事发现当时的照片,他才说出实情。

只身前往阿富汗的中国警察:下飞机就遭袭击 差点 陈清海遭受袭击负伤。

陈清海的妻子说:“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没想到他在阿富汗经历了这么危险的事情,还瞒了这么久。”可即便如此,陈清海依然不惧危险,守好国门。

驻阿富汗等外派期间,陈清海累计审核出入境证件申请约2.3万人次,查获伪假嫌疑证件、协助使馆同事查获伪假申请资料100余份。

与几乎隔三岔五就发生的暴恐袭击、城市巷战相比,申请人的暴力袭击仅仅是小儿科。

“街道上总是传来爆豆般的枪声和一连串的爆炸声。”陈清海说,刚开始还觉得害怕,但看到当地人一边绕开打得火热的街区,一边骑着自行车去买菜,他也渐渐有了当地人的心态,对战乱习以为常。

2011年6月26日,一枚汽车炸弹在阿富汗外交部与使馆之间引爆,距离他工作的领事部不足20米;

2011年9月13日,塔利班对喀布尔使馆区发动武装袭击,一枚火箭弹在距离使馆宿舍区50米处引爆。

陈清海说,印象中危险的经历还有很多,炮火中生存的经历总是难忘。

回国后他是那个带来惊喜的人

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陈清海一共坚守了800多天,直到2011年12月回国。

离开硝烟未尽的异国,回到熟悉的家乡,陈清海重返鉴证研判岗位,通过知识和实践的不断沉淀和打磨,让自己更加“强大”。

在他的努力和钻研下,由他撰写的《浅谈97版护照的改进意见》获评公安出入境管理系统调研报告一等奖,文中提出的新型防伪技术用在了新版护照制作中。

这位曾经在海外守护国门的入境审查官,如今已成长为公安部证件研究专家库人才和移民管理系统反恐研究专家。今年6月陈清海入选了公安部公安专业类培训教官。

日常工作中,陈清海仍然是同事口中那个亲切的“海哥”,但大家却打心里把他当师傅,每次求助海哥,都会得到毫无保留的解答。

“只要是海哥执勤,大家都很安心,遇到不熟悉的证件、把握不准的案例,总在第一时间想起他。”与陈清海共事10余年的同事殷丽萍说。

陈清海所在的执勤队起初只有4人,现在扩大到18人。他手把手、一对一地教,将一身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名新同事,培养10余名专家骨干,协助队领导把队伍打造成一支能战能胜、能文能武的精英队伍和核心智库。

只身前往阿富汗的中国警察:下飞机就遭袭击 差点陈海清带领情报核查小组开展数据分析。(图:厦门日报)

“我是海哥一手带出来的,他教会我如何科学思考问题,如何掌握学习技巧,如何提升业务水平,他就像我们的定海神针。”民警黄珏说。

而今,一直与证件打交道陈清海面临着“本领恐慌”:“进入大数据时代,不能吃‘老本’,还得跟得上潮流。”

他常常在电脑前面一坐就是一天,连着几年看书钻研、上手操作,在数据库里摸爬滚打,将自己锤炼成数据分析的好手。

在他的带领下,边检站的信息排查水平不断提高,以大数据为剑,优化数据模型战法,组员通力合作,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精准研判巧妙施策,屡次查获重大案件。

同事们这样评价陈海清:

“海哥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却经常能带来亮点和惊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