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人工智能大显身手,机器人能“走”得更快吗?

图片来源|被访者

新冠肺炎疫情依旧严峻。在这场生死时速的战“疫”中,人工智能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月10日起,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楚天医院,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员”,它们灵活地穿梭在医院的隔离区,担负起为医护人员与患者送餐、送药的职责。

这些特殊的“工作人员”就是送餐机器人。它们不仅降低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配送效率,节约了一次性防护用品。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后,也已使用医用级别的送餐机器人及无人配送机器人。

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力量加入了战“疫”队伍。

2月4日,工信部发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倡议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组织科研和生产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撑疫情防控的相关产品攻关和应用作为优先工作。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度的统计显示,2018年医疗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总体而言,体量较小、尚处于起步阶段。而2018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就达到54.1亿美元,远高于医疗机器人。此次疫情中,从隔离区机器人送餐,到AI测温系统上线,人们看到了抗疫的全新力量。

同时,人们也有疑问,人工智能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机器人还能“走”得更快些吗?

进军一线

1月24日10时,从新加坡起飞的TR188次航班到达杭州萧山机场。由于乘客中有2名发烧人员,219名乘客被安置在杭州市委党校集中医学观察。

大年三十的市委党校本来人手就非常紧缺,还要做到既解决219名乘客的吃饭问题,又要避免交叉感染,简直难上加难。于是,杭州政府想到了向机器人“求救”。

擎朗智能科技接到了这项特殊的任务。然而,从工厂直接出货根本来不及,于是擎朗智能科技创始人、CEO李通马上跟正在租用擎朗机器人的杭州连锁餐厅新白鹿协商,直接从餐厅调运了16台机器人到杭州市委党校隔离点。

让本来在场景更复杂、人员更多的餐厅进行配送的机器人进入相对封闭的隔离点工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快就可以在隔离区运行。”李通信心满满。

无人配送只是这次疫情中机器人力量的一个缩影,这股新势力还进入了医院协助医护人员。

人工智能大显身手,机器人能“走”得更快吗?越凡科技将原本适用于零售场景与移动讲解和服务的机器人,改造成了针对医院场景使用的机器人。

2月1日,成都高新区企业越凡科技为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临床中心)无偿提供了“知屏”“享递”“小贩”三种类别的机器人,以减轻一线医疗人员工作压力。

越凡科技销售总监胡松告诉《中国企业家》,腊月二十八(1月22日)接到成都市政府的防疫通知,越凡科技便开始将原本适用于零售场景与移动讲解和服务的机器人,改造成了针对医院场景使用的机器人。

“这种改动并不复杂,主要是软件层面的改动,例如语音库的重新改写,UI的重新设计。目前这三款机器人已经在医院跑起来了,接下来还会在其他的防疫中心投入。”胡松介绍。

在北京,猎豹移动旗下猎户星空的两台智能服务机器人也已经于1月27日送到了接诊压力巨大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月4日,北京海淀医院也收到了捐赠,投放使用疫情防控协作机器人。这是金山安全在疫情发生后,基于原有OrionStar智能服务机器人,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快速开发的功能。

“这支抗疫力量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越凡科技创始人、CEO黄山表示,“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载体,在医院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导诊机器人、测温机器人等等,都能有效地防疫抗疫,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人力成本。业内还有利用人工智能做疫苗的研发。这都说明人工智能正在这次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大显身手,机器人能“走”得更快吗?金山安全在疫情发生后,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快速开发的疫情防控协作机器人。

“危”与“机”

“这些(医院、隔离点)场景以前我们没有想过,现有产品能够在短时间里应用到当下的场景,说明市场上智能机器人产品已经非常成熟了,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更多场景下应用的可能性。”李通表示。

擎朗智能主营产品为室内无人配送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餐厅配送、酒店服务、快递/外卖配送等场景,所以公司的订单主要集中在餐饮业、酒店业等,但此次疫情对餐饮业的打击巨大,他们的业务同样受到影响。

李通坦陈,从短期看,疫情结束之前餐饮界对配送机器人的需求量会大幅降低,不可避免地给擎朗智能带来了影响。“但对人工智能公司来说,疫情所带来的市场教育意义更为重要,灾难带来的短期阵痛将推动行业更快发展。”

对于机器人行业来说,技术、产品以及成本并非是制约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难点在于市场教育。“即便一台机器人每个月的租赁价格只有3000元,远低于餐饮行业的人工成本,但目前应用仍然非常小众。经历过这次疫情,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机器人已经规模化铺开,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和领域,这对行业的影响非常深远。”李通表示。

黄山也将这次疫情形容为“催化剂”,在客观上激发了行业需求,对具备智能化、无人化特点的人工智能产品做了有效的市场教育。“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智能机器人,都会在疫情过去后加快前进的步伐,市场前景肯定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品会加快落地速度。”

疫情揭开了人工智能真实的需求场景,也对各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实力提出了考验。旷视方面表示,“拥有足够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的团队,才能变‘危’为‘机’,率先拿出有效的产品方案”。

同为科技公司的小i机器人也在疫情的推动下延伸了产品需求。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介绍,小i机器人免费提供防疫外呼机器人,在最开始是希望解决各级政府机构每天大量调查、社区问询的调研访问工作,提供公益服务。现在他们发现需求在延伸,有更多数据分析和交互,湖北一家餐饮公司甚至还提出希望能有起到心理安慰作用的交互智能机器人。“小i机器人会根据他们的需求,结合自身的能力,上线更多产品。”

袁辉认为,在此次疫情中,人工智能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应用仍相对较少。不过,新冠肺炎疫情一定会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挑战。

市场爆发的瓶颈

目前,全世界机器人产业中,中国占据了38%的市场份额,从地面运输到航空探测,从家庭娱乐到医疗救灾,从工业到服务,中国机器人的应用已经覆盖了非常多的领域。

一场突发的疫情,让机器人一战成名的同时也加快了人工智能企业布局医疗领域的步伐。

人工智能大显身手,机器人能“走”得更快吗?

擎朗一直深耕于餐饮行业,但在看到这次疫情中医疗场景中的使用情况后,也让他对进入新的场景有了更多思考。

黄山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对之前的布局进行了反思。她表示,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此次疫情爆发之前,更多是利用技术服务到消费场景中,在医疗场景的落地甚少,此次疫情的爆发集中增加了对人工智能软硬件技术在相关领域落地的需求。

胡松认为越凡科技被疫情推动向前迈了一大步:“我们原本就计划2020年深耕医疗领域,防疫加快了我们的步伐。”根据越凡科技的规划,2020年公司将会在医院布局,在成都做出标杆案例后北上进军北京市场。

胡松透露,越凡科技一直在跟医院有对接,只是进度比较慢。“疫情爆发后,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医院做宣讲的防御机器人还是负责递送的机器人,对医院来说都是刚需。对于抗灾防疫来说,机器人有非常广的应用场景,所以更坚定也更快地开始布局医疗领域。”

李通也表示,一旦大众认识到、接受了机器人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未来将大有可为。他还表示,虽然擎朗一直深耕于餐饮行业,但在看到这次疫情中医疗场景中的使用情况后,也让他对进入新的场景有了更多思考,“我们相信机器人在医疗场所也能快速普及起来”。”

不过,被突发疫情推动的人工智能,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国内企业缺少原创性开发,更多是应用型,所以只能将自己的应用场景强行转化到疫情防控,无法从基础上实现技术对防疫的推动。“毕竟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最后还是要落到日常场景的性价比竞争,到那时,无核心技术无底层技术的裸泳就公之于众。”

此外,多数医疗机器人都属于创新科技产品,性能是否稳定还有待考验。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对医院环境、业务流程、操作人员等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调整变化,医院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总体上看,医疗机器人的市场教育任重道远,其技术性能也有不小的提升的空间。

而更大的需求,则存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这对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