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这对学霸夫妻太牛了!同窗九年双双成博士
同窗九年终成博士夫妻
领奖学金都是“双份”的
今年毕业又双宿双飞
到西部老厂做同事
……
他们就是
华东理工大学2014级硕博连读研究生
曹亚明和洪亚云
昨天,小两口各带了一枚党徽,参加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同上的特殊党课。令学弟学妹艳羡的,除了爱情的力量、科学的力量,亚明、亚云身上似乎还有什么力量……
暗自约定
爱情不是绊脚石而是催化剂
真正奠定姻缘的时机是大三。那时的他们还都是华东理工应用化学102班的本科生。因为一次大学计算机期末作业的相互帮忙,他们认识了彼此。
之前的大一大二学年,两人在班里的成绩都只能算中上水平,在综合课程奖学金二等和三等之间徘徊,课程成绩平均80分出头。相识后,他俩暗自约定,绝不能让爱情成为绊脚石,而要变成化学学科的催化剂。
洪亚云表示,大三是化学学院学生专业课学习最繁重的一年,“这一年教室和图书馆成了我们最常去的地方,几乎每天都会自习到图书馆闭馆和教室阿姨清场的时间。”学习模式上,两人一搭一档。洪亚云心思缜密,学习效率高,时常帮曹亚明解决学习细节问题,并做知识归纳和总结;曹亚明则思维比较活跃,时常去负责钻研一些较难的题。
期末复习阶段,曹亚明还兼着巴斯夫公司的暑期实习,每天回到奉贤校区已是半夜12时,“我们就在奉贤校区的一食堂继续学习复习,直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通宵也有过好几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三学年两人成绩大涨,综合课程平均分双双突破90分,成绩分别位列应化专业的第一和第二名。同在大三,他们经过公开答辩等流程,也双双成为共产党员。到大四,两人课程成绩继续保持专业的头两名,分获综合课程奖学金特等和一等奖,还双双获得优秀毕业生和华理首届荣誉毕业生称号。
相隔几米
实验之余每天晚饭见面一小时
这背后,却是他们“岂在朝朝暮暮”的大义。众所周知,科研工作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头号任务,他们一个是分析化学专业方向,另一个是先进材料专业方向。虽然所在的实验三楼和实验四楼之间,只相隔几米的距离,但每天见面时间往往只有晚饭时间的1个小时,“在这一小时里,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科研。”
亲密无间的“跨学科交流”真的收到奇效。曹亚明博士论文的一章研究内容,就来自于“夫妻档”的互补。当时,他在研究一种新型二维材料,有各方面的卓越性能,但也有致命的缺陷:其在空气中会快速降解,造成器件性能急剧下降。国际上,往往采用物理封装法来保护该材料,但会破坏材料的本征性能。在一筹莫展时,洪亚云提出她们有一种常用的生物材料,能对很多基底材料进行“成膜修饰”,并不会破坏被修饰材料的本征性能。最终,妻子的材料对丈夫的材料形成了直接生物封装,完美解决了科研难题。
更巧的是,曹亚明发现,在后续反应过程中,他采用的“搅拌子”会刮伤那层薄膜,洪亚云又提出可以用生物震荡摇床,来代替搅拌子的搅拌作用,“再一次解决了我的难题,使我完成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放弃上海的offer
共赴西部就业
凭着在校期间的种种荣誉和奖励,分别来自四川泸州和江西抚州的这对小夫妻,留沪就业不成问题。身在全校最优势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的老师也不解,为什么他们放弃上海大量企业录用的offer,选择共赴西部第三地就业?
曹亚明表示,入学之前,自己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在学期间,参加学院组织的农村支教活动,为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义务家教;“如今毕业,这个选择能完成我当初立下的学成后建设家乡的愿望。”他和妻子共同签下的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在重庆主城区拥有总部,而大量的制造工厂位于重庆郊区,以及湖南、湖北内的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也会是我们以后的主要工作地点。”
曹亚明说,在校期间的一个暑期,他们参加了上海科技馆“小小化学家”活动,作为化学小老师教授6到10岁的小朋友进行趣味化学实验。活动中发现,有90%的组织者参与者都是来自华东理工的同学和校友,大家都把“用化学创造价值”视为华理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可以说,企业里的老学长以及其他校友,都感染了我俩,从同学变成同事。”
编辑:岳靓
审核:王小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