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6大方法方法学,哪个更好?
发生凝血时,凝血酶可作用于纤维蛋白,将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碎片。在γ链的作用下,可将两个含D片断的纤维蛋白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人体内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可预示其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目前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管栓塞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监测。
二、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1975年,Gaffney等首先提出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监测凝血性疾病的有用的工具。目前对D-二聚体的检测实质上是对包含有D-二聚体的纤维蛋白片段的测定。
经过多年的发展,检测D-二聚体方法已有多种,包括乳胶凝集法、胶体金免疫渗透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法、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法等,样本类型可包括全血、血浆。下面我们对不同的方法学原理及优劣作简单的分析。
1、乳胶凝集法
其原理是用乳胶颗粒对D-二聚体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吸附,再将其与血浆D-二聚体相结合,若出现凝集块则表明检测的结果呈阳性。此方法操作简单、用时短,但主要依靠肉眼来观察检测结果,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报告,结果差异大,不适用于大批量检测。
2、胶体金免疫渗透法
其原理是用单克隆抗体滤过膜吸附D-二聚体后,加入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与胶体金偶联物,此时滤过膜上会出现不同的颜色,用仪器区别颜色深浅来得到D-二聚体浓度。该方法操作简便、用时短、成本低,缺点是特异性不强,也不适用于大批量检测。
3、酶联免疫吸附法
以双抗体夹心的方式用固相载体包裹D-二聚体抗体,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在复合物中加酶进行显色处理,然后根据显色的结果判断D-二聚体水平。此方法的缺点是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且检测时间长。
不同方法学检测优劣势比较:
4、免疫荧光法
将荧光色素标记在D-二聚体抗体上,加入D-二聚体样本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荧光反应。该方法可定量检测血液中D-二聚体的含量,灵敏度较高,检测时间短,可批量检测,缺点是易受本底荧光干扰。
5、免疫比浊法
用乳胶颗粒对D-二聚体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吸附,再将其与待测的抗原相结合,形成聚合体,依据其吸光度或散射光强度的变化来判断D-二聚体的水平。此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用时短,是对大批量D-二聚体标本进行检测的首选方法。
6、化学发光法
将化学发光剂或酶标记的D-二聚体抗体包被于磁珠上,加入待测的抗原样本进行特异性结合,洗去杂质后,在氧化物或发光底物的作用下发射光子,通过检测发光强度计算D-二聚体的水平。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自动化程度高,可大批量检测,缺点是成本较高。
三、D-二聚体检测结果目前D-二聚体定量检测有D-二聚体单位(DDU)和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两种单位。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达,因此,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约1.7-2.0倍。在D-二聚体报告方式中还包括ng/mL、μg/mL和mg/L等单位,通常应该直接采用制造商的单位,不建议进行形式和量纲的转换。
D-二聚体检测的基本原理均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但不同试剂测定同一份标本中的D-二聚体浓度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其主要原因是D-二聚体并不是一个结构简单均一的物质,而是含有D-二聚体结构的大小不同片段的混合物,而针对不同片段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同一份血浆中不同片段的结合能力也不同。
此外,试剂生产工艺的不同、报告结果无统一标准单位、各制造试剂商说明书的参考范围不同、校准品也不相同,使各试剂间检测D-二聚体的结果缺乏可比性。
国赛Omlipo、Astep、AstepPLUS以及Aristo等全自动特定特定蛋白分析仪及Kemilo化学发光分析仪均可以检测D-二聚体(FEU单位),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门急诊随到随检,也可进行批量样本检测,以适应不同医院不同场景的需求。
在Kemilo仪器上D-二聚体还可以与肌钙蛋白I、NT-proBNP等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为心血管疾病类的辅助诊断提供解决方案。
国赛D-二聚体多次通过了国家卫建委临检中心室间质评,为该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质量上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钟显英. 进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5(22):37-38.
2.曾白华,吕连华,刘利华,等.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J]. 现代医学. 2013,41(3):216-219.
3. 国赛:www.goldsite.com.cn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