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只因假想敌是英特尔,英伟达才舍得花400亿美元

只因假想敌是英特尔,英伟达才舍得花400亿美元

英伟达是一家以设计和销售GPU(图形处理器)为主的芯片厂商,没有属于自己的芯片制造工厂。英伟达也能够设计游戏机核心,例如Xbox和PlayStation。在英伟达的产品线中,最有名气的是面向个人与游戏玩家而设计的GeForce系列,为专业CGI工作站而设计的Quadro系列,为服务器和高效运算而设计的Tesla系列。在PC电脑领域,英伟达依靠显卡业务起家;在移动设备领域,英伟达设计了移动芯片Tegra,只是智能手机市场对此的响应不大。目前,英伟达重点聚焦工智能和机器视觉。至于开发工具CUDA,同样是英伟达发明的。

ARM公司从来对外销售芯片产品,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制造工厂。而是将自己的芯片核心架构授权给合作伙伴,由行业里的合作伙伴根据自身需要开发处理器及系统。ARM向客户提供的授权包括指令集架构授权和微架构授权。而营收主要依靠授权费和版税。时至今日,基于ARM架构的芯片不仅广泛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物联网设备、汽车电子、家电、传感器、数字相机、无人机边缘计算等行业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而且,ARM的生态已是非常成熟,以ARM架构为基础的应用正在向PC电脑、超级计算机、服务器等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9月14日,英伟达宣布耗资400亿美元用以收购软银手上的ARM公司,媒体称之为全球半导体史上最大一笔的收购案件,超过了2016年软银买下ARM时的320亿美元。软银将持有英伟达10%(预计低于)的股份。

此项收购交易宣布后,英伟达创办人暨执行长黄仁勋随即召开网络记者会说明。“结合英伟达的AI运算能力与ARM CPU庞大的产业生态系,可将运算能力从云端运算、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推向边缘物联网,把握AI运算扩大的全球每一个角落,”黄仁勋表示。

英伟达为什么要从日本软银手上买下亏损的ARM公司?全球半导体竞争版图会产生什么变化?

只因假想敌是英特尔,英伟达才舍得花400亿美元

1,英伟达的假想敌是英特尔

ARM在全球低功耗处理器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如今在全球智能手机移动处理器的市占超过90%,相当于“心脏”的微处理器芯片架构都是“ARM inside”。

然而在软银8月公布的财报,ARM的营收为492亿日元,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长7%,但亏损也从112亿日元扩大到133亿日元,并未达到软银的预期。

软银打算卖掉ARM,消息公布后,为什么黄仁勋愿意花那么大手笔买下亏损的ARM?

背后最大的着眼点,是英伟达瞄准了英特尔寡占的云端数据中心市场。

英伟达虽拥有举世第一的GPU技术,但在数据中心里头仍只是配角,一旦掌握有处理器架构及多样专利的ARM,实力必然大增。“我相信英伟达就是要做出一套完整的系统,英特尔完全不用在里面,这对英伟达的营收才是惊人,”一位芯片大厂高层管理人士如是说。

ARM是移动芯片IP龙头,不但手机处理器占有超过90%的市场份额,近来更逐渐渗透到更高性能的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市场,在英特尔的传统地盘侵门踏户。

不久前苹果宣布舍弃英特尔、改用ARM架构设计芯片,在业内一度引起震撼。

ARM架构处理器的优点就是高效、低功耗,近年更逐渐渗透到数据中心市场、例如亚马逊的云端服务AWS也开始用ARM架构的数据中心。

这些ARM过去布局的领域,都是英伟达想做的但过去无法有所斩获的市场,特别是数据中心,更是英伟达目前的重心。

在英伟达上一季财报中,数据中心与服务器的营收首次超越游戏,成为营收来源。但目前的服务器市场上,光英特尔就有超过90%的市占,决定结合ARM,黄仁勋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在数据中心市场更进一步,未来和英特尔短兵相接。

2,英伟达想买ARM,软银急着想卖ARM,实则是双方各取所需

既然ARM有那么高的科技地位,和具有潜力的市场价值,向来最爱投资的软银董事长孙正义为何要卖?

美商伯恩斯坦证券在14日交易公布当日发布的报告劈头就直指,“事实变得显而易见,这起引发半导体产业震荡的买卖就是因为WeWork的衰败。”

过去一年的软银可说是风雨飘摇,旗下仅愿景基金一个项目,单季就亏损了约100亿美元,投资的美国独角兽WeWork上市计划失败,还得掏出超过100亿美元解救WeWork。孙正义急需现金支持,炙手可热的ARM自然被软银当作了变现项目。

“就是钱的问题,只有英伟达有能力接、愿意接,软银也是欲盖弥彰老半天,之前传出是英伟达时,还说不一定是,但这价钱他(孙正义)应该很满意了,”一名芯片设计业高层称。

当年孙正义只花两周,就以320亿美元买下ARM,如今以400亿美元卖出没有亏本。但以400亿美元买回一个亏损累累的公司,部份人士认为英伟达买贵了。

不过若摊开交易,英伟达支付软银现金的部份仅120亿美元,其中包括签约时应支付的20亿美元,其他215亿美元是用换股。最近半导体业在全球股市涨翻天,英伟达仅今年到9月,股价涨幅超过100%,其实黄仁勋从资本市场拿到的钱就足以支付这笔交易。

只因假想敌是英特尔,英伟达才舍得花400亿美元

3,一旦交易彻底达成,ARM将丧失中立的商业模式

创业团队多出身英国剑桥大学的ARM,总部就在学术风气浓厚的剑桥市,外人进入ARM公司总部,仿佛进入一座校园。

ARM工程师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只有两、三层高的办公楼,透露着朴实的氛围。

当时ARM共同创办人兼技术长穆勒(Mike Muller,在软银收购ARM后,于2019年退休)向媒体表示,因为英国在全球科技业的边缘地位,成就了ARM联盟所有芯片业者的独特商业模式。

“我们总是处在中间!美国人理解我,因为我说英文。去日本,他们觉得很好,我不是美国人。所以我们在美、日都很成功,”穆勒说。

这种被称为“半导体界的瑞士”的中立国模式,与专注代工、绝不与客户竞争的台积电,有异曲同工之妙。台积创办人张忠谋便常强调,台积是“所有人的代工厂”。

也因此,当ARM一宣布要嫁给英伟达,它的“客户”之一,老ARM人便立刻跳起来。

“这绝对是一场灾难!”已退休的ARM共同创办人海瑟(Hermann Hauser)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掩饰地批评,英伟达将“毁掉”ARM的商业模式。

海瑟指出,过去ARM和客户的交易方式,如同是以一个中立者的角色和全球约500名客户进行授权,这当中包括ARM的直接竞争对手。因此他忧心,此交易将形成垄断。

海瑟甚至写了一封公开信给英国首相约翰逊,指出这将影响英国的工作机会、ARM中立的商业模式,以及英国经济主权如何独立于美国国家利益。这位共同创办人甚至建立了“拯救ARM”的网页,寻求公众支持。

这也是所有分析师最关切的问题。

英伟达则回应,并入英伟达后的ARM将保持既有的授权模式,同时确保全球客户的中立性。并承诺完成交易后仍将保留ARM的公司名称及品牌形象,扩大在剑桥总部的规模。ARM的IP将继续在英国注册等。

“这些承诺毫无意义,除非具有实质的法律效力,”海瑟丝毫不买账。

一位ARM客户、中国台湾芯片厂高层说,ARM客户绝对会反弹。“每次我公司销售多少,都要报给ARM我的ASP(平均单价)、卖的量。开玩笑,不相信有人报给竞争对手(英伟达),心里会觉得安心的,”这名高层不讳言。

未来其他芯片大厂一定会觉得面对ARM,比英伟达矮一截,“未来可能不用ARM就不用ARM,特别是大公司能够不要用就不用,否则还要跟他报告公司出货状况,”他认为,失去中立性的ARM公司,手机处理器超过90%的市占率,未来10年内会逐年下降。高通、联发科等大厂,也可能会转向开源处理器架构RISC-V。

事实上,RISC-V架构的代表厂商、由联发科转投资的晶心科技,ARM被英伟达收购的消息传出第二日,股价便急奔涨停。

面对英伟达收购ARM可能带动的转单效应,晶心科技总经理林志明认为公司已做好承接的准备,“我们本身的能力、产品线分布,是没有问题的,”他信心满满的说。

他表示,晶心的产品线,已覆盖ARM的中低端系列,至于最高端的手机、电脑处理器的A系列,“2年内可以覆盖到一半。”

当然,最大的关键将取决于中国的态度。

“并购成功前,英伟达有一个挑战,就是各国的反托拉斯审查,一般认为它在中国大陆比较难过得了,”林志明说。

这也是各界对这个世纪购收购交易案的另一个质疑。因为上一个创下纪录的收购,是高通曾计划以380亿美元收购欧洲芯片霸主恩智浦,由于中国没有批准,于2018年底宣布破局。

英伟达则表示,还须取得包括英国、中国、欧盟和美国等监管机关的许可,预计将花18个月完成程序。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