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中国制造业掉入美国设计的陷阱了吗?

中国制造业掉入美国设计的陷阱了吗?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毛主席 《论持久战》


今年1月13日,胡润发布了《2020胡润世界500强》榜单,榜单以企业市值为排名依据,其中苹果公司以14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值钱的企业;其次是微软和亚马逊,价值均超过10万亿元,Alphabet排名第四,价值8万亿元。特斯拉3.6万亿元,排名第九。


在全球市值前10名当中,中国有2家企业上榜,分别是第6名的腾讯(4.72万亿)和第7名的阿里巴巴(4.7万亿)。


胡润的这个排名表现了资本市场对一家企业的“观感和评价”,跟《财富500强》以企业的营业收入标准排名不一样。从企业的发展健康度、价值规模和未来增长空间这些维度来看,市值排名更加具有说服力。


在全球市值500强当中,美国以242家企业上榜排名第一,其次是中国51家。第一名的苹果市值14万亿,差不多能抵三个阿里巴巴。


一个卖电子消费品的苹果这么值钱,但中国的代工和供应企业并没有获得大家理想中的利润份额,包括引进特斯拉在上海办厂,这是美国有意陷害还是市场合理分工?


苹果的全球工厂


2007年,当乔布斯手持初代 iPhone 惊艳世界的同时,也意味着苹果开创了智能电子产品的一个全新品类。苹果产品以开创性的优越性能,卓越的使用体验和极致的审美感受亮相在每一次的发布会的时候,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为之疯狂。


作为智能手机的开创者,苹果开辟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条,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工厂为其生产每一件零配件。乃至于苹果的诸多挑战者,三星,中国的华为、小米在个人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迅速崛起,不得不承认,有苹果这位卓越的老师在前面树立了榜样。


作为全球最赚钱的手机,iPhone为上游3C行业的整体制造带来大量设备订单。根据IDC数据, 2017Q4iPhone手机的平均销售价格达到618美元,是全球智能手机平均价格的一倍以上。毛利率方面,2016年苹果公司实现毛利率30%,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中国制造业掉入美国设计的陷阱了吗?


到2020年,苹果手机凭借超过20%的市占率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行业95%的利润。 由此可见,iPhone强大的盈利能力保证了上游设备企业的订单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全球范围内,苹果处于产业链条的核心位置,它自身并不直接生产,但是它发挥最关键的三条作用:


第一,设计产品。产品的外观,配置,性能以及用途,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是苹果创造出来的。


第二,提出要求。每一个元器件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参数,稳定性,体验感,性能,耐用性等等者一系列工艺生产要求是由苹果来界定的。


第三,指导生产。苹果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但是对于一些核心的配套工厂,苹果会以出钱、出设备,包括出人的方式,深入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甚至进行监督和管理。


比如说,2017年,苹果公司向全球玻璃制造巨头康宁投资2亿美元,支持康宁的研发和采购新设备,以使其迅速达到更加先进的玻璃制造工艺要求。


再比如说,2009年8月,苹果最大的代工工厂富士康,因为在一个小零件的成本控制上没能达到苹果的要求,苹果相关负责人向郭台铭问责,让原本已经是郭台铭钦定接班人的蒋浩良,被降职成了数码相框等新产品事业的董事长室助理。


位于美国加州小镇库珀蒂诺的苹果总部,拥有全世界单体最大的办公楼。高度的信息化系统,让苹果可以在这里轻松快捷地获知位于全球各地的苹果代工工厂的生产情况。


据报道,每当富士康工厂数十万的流水线上完成了一部苹果手机的组装,库克电脑里的相关数据就会更新一次。


智能手机生产,分为核心芯片、高价值元器件、精密件、模组、组装这五大环节。对苹果来说,所有核心芯片作为最高价值的技术壁垒,由美国的本土工厂生产。面板、存储设备这些大宗元器件由韩国生产,而精密元器件由日本生产。而中国(包括台湾)的企业则负责组装。


中国制造业掉入美国设计的陷阱了吗?


苹果对工艺的创新要求也极度苛刻。


当年iPhone 3S出现的时候,乔布斯要求上面听筒的凹槽结构要在手机玻璃面板上钻孔!原来的手机面板都是亚克力,苹果设计师坚持这个创意,并鼓动康宁公司生产出了前所未有的大猩猩玻璃。随后,苹果开始在全球制造界寻找可以加工的刀具,最后找到北京一家以小刀见长的机床企业。


这家中国企业从接触的一开始,直觉就是不可能。尽管小刀具雕刻,振动低、纹路少,但玻璃上钻孔,听上去仍然是变态的需求。这家企业开始试刀,果然刀具一上,玻璃直接碎。可以说,刚开始的加工良率为零。经过反复调试,苹果工程师一起助阵,最终解决了这个连设备供应商都认为不可能的问题。


中国制造落入陷阱了吗?


有文章认为,苹果对全球范围内的所有代工企业,进行了深度的捆绑。表面上看,作为苹果的上游供应商,不愁市场需求,技术水平还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苹果还会给予人财物的极大支持。


但实际上,苹果具有极强的“霸权主义”,如果使用苹果提供的生产线,就只能生产苹果的产品,而且,库存积压全部由代工企业承担,苹果可以随时培养新的替代生产者,苹果也可以强制要求代工企业将自主研发的专利分享给其他人。


在苹果的供应链中,中国厂商最多,占比最高,苹果也养活了很多的中国供应链厂商,比如蓝思、富士康、立讯精密等等。


但在中国,苹果几乎没有任何核心研发团队。


在苹果的产业链当中,中国(包括台湾)的企业处于最低端,中国只是组装厂,最苦最累挣得最少。在低端的产业链底层,苹果之所以愿意选择中国厂商,更多的还是因为中国厂商的性价比高。相比美国等地区,中国的劳动力更廉价,产业链更加集中,而中国工人也是任劳任怨。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分工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中国产业链虽然在苹果的供应链体系中数量众多,占比很大,但核心竞争力主要是运营,靠的是拼性价比,拼成本控制。


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供应商挤破头想加入到苹果的“被动生产”大军中来。


2019年以来,苹果产业链A股三大龙头:立讯精密、歌尔声学、蓝思科技,平均涨幅高达5倍。业界戏言:只有苹果的上游才配叫产业链,国产机的上游,只能叫概念股。


有文章观点认为,苹果用很低的利润分配,吸引中国较为优秀的一批企业,让他们组织劳动力为它服务,同时在海外用软件监控他们,把一些社会责任和风险留给他们。


最终将中国走向老龄化前最珍贵的劳动者红利、工程师红利,变成源源不断输送给华尔街股东们的分红。


中国制造业掉入美国设计的陷阱了吗?


特斯拉也是类似的布局。


不过,中国的企业给苹果代工,或者给特斯拉建厂,就真的是掉进入了它们布下的陷阱吗?


笔者以为,“陷阱之说”有点标题党。


第一、对中国企业来说,即使代工,虽不理想,但依然具有价值。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原则之下,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企业的分工,都是由资源和能力决定的。代工企业有利可图,能带动就业,同时能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虽然获取的利润有限,但部分中国企业在评估后很清楚目前这个选择的利弊。


第二、在产业链上的大部分企业,专注的是某个细分领域,在分工时本来就定位做组装或部分零配件,这是企业的市场选择,并不是能做手机设计研发,而被迫去做组装。在一个市场上,不可能每家企业都能像苹果一样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掌控,总有自己擅长做和不擅长做的。


当然,通过规模优势逐步争取更高的利益这确实是需要的。


第三、特斯拉在上海建厂我们是对它有要求的,除了要求一定程度的纳税和投资额,最关键的就是三年内完成配件国产化率100%,目的就是通过这个机会尽快建成相关的完整的产业链,而产业链不仅在国际竞争中成为一种优势,而且也是能给国内自主研发品牌供货,输出竞争力。


第四、情绪化并不能解决问题。美国人核心技术不想被中国人掌握,这既有商业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我们的情绪并不会感动对方。中国的部分企业为它们代工,也并不就意味着中国所有相关企业总是甘于处于低端。华为,蔚来,小米等新兴企业都在朝着产业上游发展,以偏概全地混淆逻辑,要么让国人对本国的制造更加失去信心,要么让美国“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样的敌对情绪更盛,对发展核心技术并没有什么帮助。


整体来说,这是一场国际产业地位的博弈,一场竞合游戏。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即便中国这些年高速发展,但凡稍有常识的人都很清楚,我们跟美国的差距依然是存在的,尤其在某些核心技术、高精尖的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


没有哪个自媒体会愚蠢到认为,“美国制造业衰落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比如苹果手机靠中国造、特斯拉汽车靠中国造、通用跌落神坛、波音马上完蛋,美国没有生产能力,唯一的制造业就是印钱。以至于有人会发帖求问:美国什么制造能力都没有,具体到哪天会崩溃?”


去年年底,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了《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美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依然持续高于各国,处于第一阵列,综合优势突出;德国、日本稳居第二阵列,相对优势明显;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处于第三阵列,中国居前。


“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由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共四个一级指标构成,综合反映一国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各国对美国的追赶虽从未停止,但美国制造业霸主地位持续稳固,中国成为整体提升最快的国家。


中国的各项指标中,“规模发展”仍是制造强国进程中的主要支撑力,制造业总体上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发展路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数值合计值在9国中排名第六,与第一、第二阵列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制造业的机会与未来在哪里?


温铁军在《解构现代化》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社会形态。建国之后,才开始真正地起步工业化。但是,中国的城市化率低、人口多而且非常分散,所以每一单位能源生产出来的工业成果低,也就是说工业化的效率比较低。


基于这些固有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想要走西方之路,恐怕走不通。也就说,在一个工业、制造业基础本身就很薄弱,人口众多,效率低下的状态下,想要追赶美国,是难以实现的。


中国工业、中国新型制造业的未来之路,只有争取弯道超车。


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总理解释说:传统的“MADE IN CHINA”我们还要做,但“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


总理所称之为的“MADE IN CHINA”指的是我们的规模制造优势,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用品。而“中国装备”是指中国在世界各地比较有竞争优势的大型重工机械设备、中国高铁、航天装备、电力装备、造船修路等领域。


除了“中国设备”的优势之外,中国在制造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之一在于“智造”。“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的历史性机遇”。无论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寄希望于在5G通信技术大面积商用之后,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互联网信息体系,AI体系,物联网体系等等模块,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产品的智能化、供需关系的智能化。


也就是说,中国想要在制造领域追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在传统的工业化制造领域已经希望不大,而新兴的大数据制造、智能制造、AI技术、无人驾驶、机器人等等则是一个刚刚开启的新赛道。


结束语


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


在今天全球分工越来越明显,单边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一方面中国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利用世界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又迫切需要扩大“内循环”,加快产业转型,开创更多领域的自我核心技术能力。


中国制造业掉入美国设计的陷阱了吗?


所谓的“陷阱说”只是我们“技不如人”的愤怒表达,更多是情绪化宣泄。中国制造业想要真正崛起,实现弯道超车,短期之内恐怕还无法实现,需要做持久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智慧。为了长期的利益,也需要牺牲部分的短期利益。


不要孤立一场战争,不要将局部放大到全部,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中国的崛起是宏大的愿景,而中国制造业的胜出,也是对战略耐性的极限考验。


参考资料

1、中国经济周刊,《2020胡润世界500强发布:苹果第一,特斯拉冲进前十》,2021年1月13日

2、雪球,林雪萍,《向苹果学习制造 美国制造体系从未外包》,2020年10月19日

3、远川科技评论,刘芮/陈帅,《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2021年1月23日

4、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工程院发布“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020年12月25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