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最急的不是雷军,是武汉
一座工业城市和一家科技公司,他们都走到了自己的十字路口。
当小米官宣造车的消息传出时,武汉人比北京(小米总部所在地)人更着急。
一天内,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多了几十条热切的询问," 小米正式造车,武汉要力争!"、" 一定要把小米汽车争取到武汉来 "、 " 小米汽车,请领导重视!"、" 市政府应赶紧联系小米雷军,将小米汽车产业园落户武汉 "…… 武汉人从情感到产业都为政府分析了一遍:无论如何,要让小米造车落户武汉。
在民众的强烈情绪之下,武汉政府的热情和效率同样不低,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便回复道:" 我们高度重视小米官宣造车事件,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将主动、热情对接小米 "。
武汉人民的热情并非一厢情愿。
雷军的家乡仙桃市紧邻武汉,他的母校是武汉大学,而正是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雷军开始了自己的程序员生涯,这里就是雷军的青年时代,是他走向全国的起点。
现在,武汉光谷有小米的第二总部,而近几年在国内芯片投资领域大展拳脚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投资基金,也与湖北国资有着密切联系。
在一系列的情感和商业纽带下,武汉和小米联姻造车似乎并非不可能。
武汉为什么需要小米?如今新能源汽车格局未定,但新能源汽车之城的基本格局大有清晰之势。
蔚来已经和合肥以及安徽深度绑定,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张名片;小鹏在广州获得无数扶持,自建工厂已落地旁边的肇庆;上海则有 " 大鲶鱼 " 特斯拉;即使是与武汉同为中部重镇的长沙,也有和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合作。但提起武汉新能源,你能想到什么呢?
武汉对新能源缺少兴趣吗?恰恰相反。
2009 年,武汉率先成为国内首批获批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的城市。紧接着,武汉计划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达到 60 万辆,力图成为国内中部新能源汽车中心。到了 2012 年,上海通用汽车落户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新城并建立生产基地;两年后,比亚迪宣布其武汉基地落户武汉市黄陂临空产业园,并投资 30 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像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不可阻挡。
武汉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
然而工业重镇武汉,并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激起足够的水花,当其他城市正在为争夺 " 新能源汽车之都 " 而打得不可开交时,武汉仿佛生了锈的老牌汽车,踟蹰不前。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对 ZAKER 科技表示,在过去几年的新能源浪潮中,湖北最重要的车企东风汽车投入不足,导致其逐渐落后于行业,而它的停滞连带整个武汉甚至湖北都掉队了。
" 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对一向风风火火,早餐都要走在路上吃的武汉人来说,并不十分体面。
要抹去身上的 " 锈迹 ",除了打磨原有车身,最好的方式是,换一辆。
但对武汉来说,可供挑选的已经不多了,新能源汽车 " 三巨头 " 皆已名花有主,即使是一辆车都没卖的贾老板都被珠海抢了去。虽然雷军连小米汽车的名字都还没想好,但张翔认为,小米在品牌、智能软硬件等领域均构建了自己的优势,如果落地,对武汉的产业拉动无疑是巨大的。
当然,武汉现在的处境就连它的人民都一清二楚,城市留言板里一位网友写到:" 武汉已经错失了很多,落后了很多 …… 这是武汉最后的上车机会了 "。
小米为什么需要武汉?雷军对武汉确实蛮有感情。
1987 年 6 月,从武汉寄来的一封录取通知书,把他从无名小镇带到了视野广阔的大都市;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他遇到了那本改变人生的《硅谷之火》;在电子一条街给人修电脑,为他积累了最初的商业经验 ……
小米武汉总部开园那天,雷军站在新建的办公大楼里难掩激动:" 正是因为这里是我人生事业的起点,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青春回忆,所以我一直想为武汉、为东湖高新区做一点事情。" 他希望,未来十年能把武汉建成小米的超大研发总部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
当然,这是从雷军个人情感角度而言。但决定小米未来方向的千亿级投资,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地随性而动。
武汉大学第五届校友珞珈论坛举行 雷军回母校演讲
某种程度来说,小米需要武汉,并没有武汉需要小米那般强烈。但张翔认为,武汉对小米依然有足够的吸引力。
首先,武汉以及周边黄冈、襄樊等城市拥有极为完备的整车制造能力,不少汽车零部件厂商同样相伴而生,对没有自建车厂的小米来说,光制造和生产就已经十分具有吸引力了。
同时,也正如前文所述,失意的武汉正大力扶持新能源企业,如果有优秀标的,武汉绝不会轻易放过。再加上小米和湖北政府一向关系良好,心属武汉并非牵强之举。
此外,张翔认为一个更关键的因素是,小米和武汉面临类似处境——他们都没有太多可选择的余地了。如果小米跟随已有的新能源车企,进驻话语权强势的城市,那以目前小米造车的进度来说,它大概率不会是那个最让人偏爱的孩子了,毕竟他们已经要供养一个非常能吃的大胖子了。
小米和武汉,双向奔赴?汽车产业百年发展史,城市与车企都会相互烙印,在各自身上留下自己的标签。" 东方底特律 " 已无人会去争夺,但 " 新能源汽车之都 " 的乱战才刚刚拉开帷幕。
对小米来说,像武汉这种资源好,政策强,又舍得将小米放在优先位置的城市已经不多了。同样地,对武汉来说,像小米一样意志坚定,预期投入巨大的科技公司更是凤毛麟角。
当 52 岁的雷军站在小米的十字路口时,当他言语哽咽地说将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时,除了老套的情怀,还应该有能够支撑小米造车的坚实后盾。
而当建城 3500 年的武汉想要摆脱过去的桎梏,奋勇前行时,除了热干面和滚滚长江,还应该有面向未来的产业机会。
命运的巧合之处在于,现在,他们都成了对方为数不多的选择。
参考资料:
《给补贴、争车企、抢资源:谁能成为 " 新能源汽车之都 "?》
《雷军与武汉的往事》
ZAKER 科技出品
文 / 刘凡
编辑 / 黄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