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上线“饭小圈”,然而社交却并非万能灵药
如今,互联网企业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摆在首位,无疑是新的流量从哪里来。当下沉市场的“五环外人群”被拼多多、快手、趣头条等接入到互联网后,也意味着此前二十余年习以为常的增量时代,将转而进入挖掘存量的阶段。
近日有报道显示,美团方面在内测短视频功能的同时,日前还开始内测新的功能“饭小圈”。据悉,这是美团在商家群聊后,第二个以社交为核心的功能,是基于
在产品形态上,饭小圈则是美团此前商家群聊的“小改款”。但除了聊天功能外,饭小圈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户可以分享外卖订单,并且其他用户则能对这一订单进行评论、点赞等操作,此外还拥有特别的“跟着吃”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入口直接进行下单。
据悉,美团用户首次开启“饭小圈”后,系统将根据用户的勾选情况,自动分享30天内最近的2条外卖信息。此后,用户的外卖订则会在支付成功2分钟后,以商品动态的形式自动分享到饭小圈,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饭小圈的分享甚至无需用户操作,所以这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繁荣饭小圈的生态系统。
至于说用户如何通过饭小圈实现社交,其实美团方面所采用的策略,与当年的
事实上,如果对于海外科技行业的风向比较了解的话,美团的“饭小圈”可能就会让你感觉熟悉。因为在北美市场,就有一家从校园崛起的外卖平台snackpass,就正是以“社交分享美食”为核心卖点,并打破了由Postmates、Grubhub、Uber Eats、DoorDash四分天下的格局。而凭借着这一社交玩法,更是使得snackpass在大学校园里的平均渗透率超过80%,用户平均每月下单4.5次,参与度达到了UberEat的5-10倍。
或许正是snackpass在海外市场的成功,让国内互联网人看到了外卖+社交并非一条死胡同。因此有消息显示,早在今年年初美团方面就在为“饭小圈”招兵买马,其中招募资深产品经理时就清楚地写道,“负责休闲娱乐业务玩乐场景的社交化产品创新、构建年轻群体在密室、剧本杀、桌游、新奇潮玩等场景的社交分享、拼场等产品和运营体系,为社交化方向的业务增长指标负责。”
事实上,分享美食几乎是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天性,同时也是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留给我们的遗产,对于很多人来说,“今天中午吃什么”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在美国能跑通的模式,在国内就真的能复制吗?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中美两国不同的市场环境,往往会让许多事情变得不太一样。
美团要做社交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其在外卖业务上提高佣金收入和降低骑手成本的方式,在市场环境改变的今天已经不可持续了。在外卖业务即将面临成本重新攀升的情况下,用社交来为产品赋能或许是一种下意识的决策。而之所以说是“下意识”,则是因为社交赋能几乎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面临主营业务陷入瓶颈时几乎共同的选择,从游戏到电商再到O2O,几乎每个赛道的企业都在试图用社交来构建自己的流量池。
所以问题也就恰恰就出现在这里,试图用社交来为产品赋能的互联网企业在这十余年间可谓如过江之鲫,用户见得实在是太多。并且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在这么多平台上重复同一件事”。毕竟用户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不同平台中维持不同的社交关系,无疑将非常的耗费时间和情感,既然熟人社交有
其次,工具类应用做社交还有一个先天性的问题,就是其通常是为解决用户某个或某几个特定需求而生,所以导致用户只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试想一下,你是不是打开墨迹天气的时候就想知道今天的天气如何,打开滴滴时就是想打车,打开美团的时候就是想点外卖。
更别提,每个人的口味其实还一件非常很私人的事情,你觉得好吃的东西、朋友并不一定就会喜欢,所以万一别人根据你的饭小圈自动推荐而踩雷,还那么这锅到底该谁背呢?毕竟支付宝校园日记的殷鉴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