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中国糖尿病患者需侧重餐后血糖管理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张素)“患者入组时糖化达标比例仅为27.3%,通过系统管理,3个月后糖化达标比例上升为61%。患者管理12周的餐后血糖平均达到8mmol/L。”记者10日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了解到这组数据。
这个名为“关注慢病 健康中国——Power+中国餐后血糖优化管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在2019年得到上述成果。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前任组长郭晓蕙介绍,凭借灵活方便的移动医疗技术,项目持续深入,为医患双方建立了及时有效的沟通平台。通过多样化的管理与科普,患者餐后血糖管理得当,血糖达标率都有明显提升。
郭晓蕙坦言,餐后高血糖是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点,立足餐后是中国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也正是项目的初心。
事实上,2017年《柳叶刀》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理生理呈现东西方差异化,中国患者的β细胞功能缺陷更为显著,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现象更加严重,餐后血糖水平更高,提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策略应侧重餐后血糖管理。
据统计,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达标率仅为53.4%,如何提高餐后血糖达标率,成为糖尿病防治关键突破口。另据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64亿。
2016年,项目正式启动,旨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使得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管理餐后血糖并提供个体化教育,最终让患者的餐后血糖管理因移动医疗而获益。
郭晓蕙也指出,餐后高血糖与血糖波动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她提醒,应尽可能减少血糖波动的幅度,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减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进展。
记者了解到,2019年有研究证实由餐后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中,心血管事件、恶性肿瘤和全因死亡风险均为最高。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提升,人们对餐后血糖的认识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更好的餐后血糖管理需要同时关注低血糖和血糖波动。
“项目在拜耳糖尿病治疗领域支持协助下继续深耕细作,更深入关注糖尿病餐后血糖管理,在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基础上,更把目光投向糖尿病血糖波动的管理和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兼救助救护部部长周魁庆总结说,2019年,项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糖尿病管理手段,创新健康服务管理模式,纵深开展了院内血糖波动优化管理,开展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优化管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优化管理,全面深入地帮助患者。
周魁庆还表示,项目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控和诊疗能力,显著降低了致残率和致死率。
郭晓蕙认为,随着个体化血糖管理理念的不断推动,项目还需要更加精准地进行血糖管理,“糖尿病防治也应考虑着眼全程,全面获益”。
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管理学组提供学术指导,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捐资支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