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是战胜内心隔离的原动力
多少年以后,人们在回忆起抗疫的那段日子的时候,一定会记住那个方舱医院里的“读书哥”,用书香守护希望,这是大疫之下文明的力量,也是大疫之下必胜的信心。
“读书哥”和《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起火了,他们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也得到了福山本人的点赞转发。其实,福山还写了另一本书,叫《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里,福山开篇即讨论了隔离的问题。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在原始状态下,人们的生活就是“隔离”的,为了活命,各自为战。福山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证明寻求相互信任和合作,是人类甚至是黑猩猩的天性。他坚信,人天生是社会性的动物。
而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里,作者再次为“社会合作”辩护,强调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和“自发社会力量”的价值。这种价值已被我们见证。比如,在武汉最困难的阶段,全球华人自发在世界各地购买口罩,想办法把口罩运到武汉来。
对普通人来说,眼下,对抗疫情最理想的办法就是隔离。但是,在应对传染病的时候,人们确实感受到某种孤独处境。不要说方舱医院的病人,即便是在疫情并不严重的成都,在并没有完全封闭的小区,很多人也因为不敢出门,而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被证明“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月15日晚上,成都至少有两个小区的居民,突然唱起歌来。视频中,黑暗中高耸的居民楼,温暖的灯光,伴随着合唱声,还有一些人发出了阵阵尖叫。我核实了一下,小区什么特别的事都没有,但是大家就是突然有了唱歌的冲动。
不光是病毒和恐惧会传染,歌声也会。人们通过唱歌,表达的是某种“在一起”的团结意识。尽管每个人可能都在隔离中,但是大家同时也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至少在唱歌的时候,压抑和担忧少了很多,生活变得美好起来。
楼盘和小区这种居住方式,是中国过去20年发展起来的,是城市居民主要的居住方式。这次的疫情,让这种居住方式受到了审视。这种集中居住模式,无疑会对防疫形成挑战。在一夜之间,几乎每个小区都学会了在电梯里放纸巾,用来按电梯楼层。电梯里如果同时走进几个人,每个人都戴着口罩,默默不语,抽出一张纸巾,这场面在平时确实罕见。
但是,小区这种模式,也在培养某种基于信任的新型邻里关系。成都有一个确诊病人,在深夜开车去医院做了检查,在业主群里把自己确诊的消息通知了大家。他没有隐瞒,换来的是邻居的支持。聊天记录截屏中,大家都在对他喊加油。虽然,同单元的人都被强制要求居家隔离了。
在成都,要求居家隔离,会给住户门上贴一个封条。门上还有一张纸,强调非紧急状态下,外出毁坏封条是违法的,邻居可以举报。纸做的封条当然是脆弱的,但是这张纸又非常强大,因为它体现的是某种信任关系。
要建立这种信任并不容易。就在前两天,成都一个小区有一个从湖北自驾回来的人,他有“健康证”,一路也被量了多次体温。回到小区门口,他主动说明情况,防疫部门和社区来人做了检查,最终要求他居家隔离。有些业主要求物业公布他家的房号,但物业没有这么做,而是顶着压力,保护了这个住户的隐私。这同样是出于一种信任。
前两天,一个成都女孩在为四川道孚县募集物资。她到市内好几个药房买消毒液,一个药房工作人员,送给她一副防护手套。后来,她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又把这副手套送给了的士司机。病毒的可怕,就在于人们在一定阶段对它是无知的,但是,这种社会信任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至少帮我们战胜了心理上的隔离。
这些天,居家的我,隔着窗户,就能看到河边的柳树枝正在抽出新芽。这让人感到一种暖意和希望。春天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