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毕业即失业”,她在这个毕业季投出近
央视网消息:“你将来在北京工作,能在北京买房吗?”这是王钰在参加某公司最后一轮面试时,主管问她的问题。主管的提问成为了她求职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大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夜深人静时回荡在她耳边的“灵魂拷问”。
今年是王钰在北京读研的最后一年。三年前,把为研究生课程做准备的专业书一本本摆上宿舍书架的时候,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每年仔细研究学长学姐毕业路径所积累的间接经验,在2020年全部失效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让世界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毕业生能做的似乎只有等待——等待疫情结束,等待毕业答辩,等待面试通知……
等待是一种令人焦灼的状态,何况对一些毕业生来说,这还是一场“等待戈多”式的等待。如果说有什么在支撑他们走完这个“兵荒马乱”的毕业季,那大概是一个朴实坚定的信念:疫情终将过去,一切都会慢慢步入正轨。
北京户口“突击战”
从去年十月底至今,王钰总共投出近100份简历,参加了十几家单位的面试,最后拿到两个offer。但是她毅然拒绝了这两家企业抛出的橄榄枝,因为“不考虑不给北京户口的工作”。
对于王钰这样的北京知名院校研究生来说,很多时候,“找工作”不过是“找北京户口”的另一种说法。“其实工作不难找,但是很多同学都想看看能不能解决户口,所以对于文科生来说还挺难的。”从一开始,王钰就把没有户口指标的私企排除在外,“主攻”事业单位和国企。
不久前,她应聘了某大型国企的一个岗位,这个岗位需要经过多轮笔试和面试,才能确定最终人选。在参加第二次笔试时,整个考场坐了大概200个人,乌泱泱的场面一点点击溃她的心理防线 ,因为她所报名的岗位,只有3到5个名额。
她的同学们也同样在为一纸户口发愁。通过国考和京考笔试的同学,还在等待面试通知;一心想进报社的同学,每天都在报社招聘网站刷新“另行通知”的笔试时间。
另一条战线上,毕业论文答辩也在一点点迫近。王钰所在的新闻学院,答辩时间通常在5月份。此外,从去年11月开始,中期答辩、论文初稿等一系列流程也让王钰不得不从找工作过程中抽身。“整个过程都在和毕业论文纠缠,牵扯了很大一部分的精力。”
王钰置顶了很多发布招聘信息的微信公众号,只要有更新,她一定会第一时间点进去查看。从2月底开始,北京市开始陆续为应届毕业生组织网络双选会,王钰渐渐成了其中的“常客”。
王钰乐观估计,自己最早也要等到5月才能从家乡石家庄返京。往年的5月份,毕业生们基本都已经敲定工作去向,开始全身心处理毕业相关的事情,而今年,她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杂糅在一起,时间完全不够用。“如果学校能延长毕业生留校时间就好了。”
春招停摆,王钰找工作的步伐却没有停下。学校汇总的招聘信息、求职群里的消息、微信公众号消息……她都会一一仔细浏览。“还会有一些少量的机会,该争取还是要争取一下。”
“你将来在北京工作,能在北京买房吗?”这个问题又在耳边响起。但王钰现在有了答案:不管买不买得起房,留在北京的机会,我不想放弃。
逃避可耻且无用
张初是一个凡事一定要提前很久开始做准备的人。找工作这件事,她从踏上去美国留学的飞机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尝试。
求职对她来说不仅仅只是改简历、投简历的过程,还是一个思考职业定位的过程。对于各工作岗位没有太多了解,她就一直咨询有经验的人,每个类型的岗位她都咨询了至少一个人。
疫情在美国暴发后,学校改为线上授课,一周六节课,每节课在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这样算下来,一周几乎会有四天的空闲时间,她就用来写作业和找实习信息。
从今年1月份开始,张初就有计划地找到不同工作、不同岗位的人,向他们寻求建议,最后综合考虑自身的素质和兴趣,确定了将用户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万事皆有准备的张初在求职前就做过调研,发现用户研究岗位其实需求量不大,求职不算简单,只有部分互联网企业才会设置这样的岗位,于是她将目标锁定在了互联网大厂上。
随后,张初开始投简历,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投了一遍,然而投出后便没有了下文,甚至当她查看自己投递的简历状态时,发现自己的简历根本没有被查看。她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经过多次尝试,张初拿到了国内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实习机会,但是由于疫情原因,只能选择线上实习。线上实习没有薪水,也没有转正机会,但这却是身在美国的她能找到的最好的机会了。
身边的朋友都很焦虑慌张,但张初自己的心态却逐渐平和。“线上实习至少可以积累经验,为下一次求职打好基础。”
如今,张初已不再纠结为何投出的简历得不到回应,她一边努力完成学业,一边依旧没有停止寻找实习机会。毕竟,“逃避不仅可耻,”张初坦然道,“还是最没用的一件事,对吗!”
(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