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脱贫“扬长不避短”:纾困“先天不足
中新网兰州1月13日电 (张婧)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历史上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为改善这种地理环境的短板,当地持续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目前1米多高的树木满山遍布,小气候已经形成,这也成为“苦甲天下”的定西引以为豪的事。
图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农民采挖马铃薯。(资料图) 张婧 摄
但现在,困扰定西发展最大的短板是旱情。面对这一问题,甘肃省人大代表、定西市陇西县县长陈彦吉表示,“靠天吃饭”是当地农户长久以来的生活状态,改造并优化“先天不足”就十分关键。对此,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调水,自来水入户,解决了民众吃窖水的历史。在局部农业用水方面,利用提灌工程灌溉,极大地抗御了自然干旱风险。
甘肃“两会”正在兰州举行。陈彦吉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短板”正在逐步补齐。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大山深处的民众房屋得到加固维修,出行的路不但拓宽,村村还通了硬化路。说起2019年的“成绩单”,他表示,该县90个贫困村实现脱贫退出,减少贫困人口2.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6%。
陈彦吉说,在补短板的同时,还要发挥长处。陇西县虽然干旱,但适合种植中药材,享有“千年药乡”之称,当地产多种道地优质中药材,以党参、当归、红黄芪为代表,量大质优。该县推进区域首位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开发,陇西药圃园种质资源库正在规划建设,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万亩、标准化核心基地20万亩,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中药材基地。
同样位于定西市的安定区也突出了“短板弥补”的脱贫精准策略。甘肃省人大代表、定西市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告诉记者,安定区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和资金精准使用原则,安排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等4个重点项目工程,新建调蓄水池78座、检查井312座,改造供水管线300多公里,完成贫困户自来水入户125户,解决供水不稳定796户。
定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已有200年的种植历史,素有“中国薯都”之称。当地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的目标,标准化种植、良种化扩繁、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赵众炜说,当地还探索推行了“扶贫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搬迁经济发展模式,在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马铃薯种薯扩繁、草牧产业、设施蔬菜等方面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合作经营、配股分红等多渠道增加收入。
定西市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黄土高原上典型的苦瘠之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之一。
今年甘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短板问题。其中,全面小康指标短板明显,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基础不牢靠,农村形成良性发展机制还需用力,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阶段性特征突出。
报告还表示,2020年,甘肃要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优化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一带五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戈壁生态农业,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系列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