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生的雷神山战“疫”笔记:终极武器是“
来源:文汇报
跟随“大部队”返沪前,上海医生写下最后一篇雷神山战“疫”笔记
终极武器并非ECMO,而是“爱克魔”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记者 李晨琰
春风拂面,又迎来一批英雄凯旋。
昨天下午,随着两架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仁济、市一、市五、市七、杨浦中心医院医疗队共470多名队员及两名国家医学救治专家回家了。
据悉,上海第八批医疗队共513名队员,2月19日出征武汉。其中,仁济医院、市一医院均派出156名队员,为该批次中的两支“大部队”。3月7日,仁济医院又派出ECMO(体外膜肺机)小组8人增援雷神山医院。由此,这支上海医疗队开始了与全国医务工作者在雷神山并肩作战的历程。
48天雷神山战“疫”,有太多难忘时刻
专职院感防控人员的傅小芳是上海第八批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明年她就要从仁济医院退休了。此次驰援武汉,傅小芳行前许下一个心愿:平安来,平安回。如今,她的心愿实现了,“抗疫把感控推到了幕前,感控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位医疗队员安全。感谢全体队员的信任,使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上海第八批医疗队负责雷神山C1、C2、C3、C4普通重症病房的192张床位以及B区ICU病房的31张床位。截至4月4日,上海第八批医疗队累计收治326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0名,重症123名,使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名危重症患者。
突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极限,与病毒抢时间、抢生命,在48天的战“疫”经历中,有太多值得铭记的瞬间。作为第八批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在回家之际说,与4万多全国同道并肩奋战在武汉一线,深感光荣。“尽管我们撤回了,但疫情防控工作还没结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不能懈怠,不能麻痹。回上海后,要在继续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恢复日常的医疗生产。”
为危重症患者争取时间窗口,ECMO小分队屡立“战功”
在雷神山,有一支从上海出发的ECMO小分队屡立“战功”,这就是3月7日从上海出征的仁济医院ECMO团队。他们的到来,给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窗口。
在这支团队到达的第五天,第一位需要ECMO抢救的病人就出现了。经170小时精心治疗,这名病人顺利脱机。而为帮助病人渡过难关,仁济医院王维俊医生在岗位上连续坚持了36小时,“这是做医生以来最纯粹的一段时间,心无旁骛,一心救人。”王维俊说,在武汉的经历让他真正感悟到了众多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他也由衷发出感叹:“有家真好!回家真好!”
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葛恒在抵达武汉后,陆陆续续写下战“疫”笔记。4月4日,是他的雷神山笔记最后一篇,其中,他特别说到了“生命方舟”——ECMO。在雷神山ICU战斗40多天,他和队友们从新冠病毒的魔爪下挽救回几十个病人的生命,ECMO是他们的“重要帮手”。
告别雷神山,这名医生写道,“在这场对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我们的终极武器并不是ECMO,而是成千上万负重逆行者一起构建的‘爱克魔’,我们始终相信,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爱一定能够克魔!”
多个上海发明,留在抗疫一线
挥别雷神山依依不舍,不少医护在回家之前,都留下了来自战“疫”一线的新成果。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来到雷神山后,结合临床需求和多学科、整建制医疗队跨学科合作的优势,设计并应用了5G无线听诊器、体外膈肌起搏器、正压振动通气设备、小舱式多功能操作防护罩、咽拭子采集保护装置等多个临床创新项目,提高了临床诊疗的效率和效果。随着医疗队关舱,这些小发明留在了抗疫一线,为各地医护人员所用。
即将返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马宇航的心里也有点复杂。马宇航的故乡在湖北宜昌,家人和亲戚都在那儿,而上海则是他工作的城市。“刚到武汉的时候,这里仿佛静止了一般,街道上空空荡荡的。而现在,这座城市的血液又开始流动起来了。”与马宇航相仿,这场战“疫”让许许多多医护人员更坚定了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穿过严冬,迎来春意,上海勇士,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