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常态化阶段,幼儿园能否弹性开放
言咏/文截至目前,全国除湖北之外,其他各省市区都公布了开学计划。除少数省份明确了幼儿园复课时间外,大部分省市区都表示将“根据疫情另行决定”。北京市明确表态,暂不考虑幼儿园返校。因为,“学龄前学生自我防护和管理能力相对差,对防疫要求更高。而且幼儿园阶段以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主,没有学业进程的压力”。市教委新闻发言人表示,这将给家长带来更大压力,希望父母把工作和照看孩子以及生活各方面统筹好。
形成对比的是,丹麦、挪威等欧洲国家在制定复课计划时,第一批开放的是幼儿园和小学。瑞士也将以同样的次序分批推进复课。丹麦总理解释说这是为了让父母能够在家中更有效地工作,不必照顾小孩。
基于学龄前幼儿更需成人看护这个事实,不同国家制定出不同政策,这背后是国情、理念的差异,都有道理,也都有争议。瑞典甚至一直没关闭幼儿园,只关闭小学以上的学校。
作为中国家长,我理解国内相关部门的考量,把幼儿园复课排最后也符合国情,老百姓都能接受。但是,在中央定调“常态化防疫”的新阶段,我认为,制定幼儿园复课计划时不能以疫情结束为前提。因为,这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幼儿园都不能开学。
首先,虽没学业压力,但幼儿园对孩子成长的益处是家庭不可替代的,集体环境、同伴关系、自我管理都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健康快乐成长”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说,不上幼儿园对孩子是有损失的。因此,考虑和制定返园计划时,还是要立足于“平衡”,不能因为反正没学业任务,就为了“绝对零风险”而持续搁置。
其次,在家长复工和看护孩子之间,确实存在尖锐矛盾。短期可以扛,长期则必须有解决方案。疫情初期,各地人社部门均出台通知,延迟开学期间每户可有一名职工在家看护未成年子女。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这一政策已有名无实。从宏观角度看,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抵御疫情冲击,幼儿父母正值壮年,理当是中坚力量;从微观角度看,在这个人力资本市场议价的时代,不管是直接请假,还是因兼顾孩子不能饱和地完成工作,都对个体不利,个体必须考虑家庭收入的可持续性。有地区人社部门曾建议由长辈照顾孩子,但长期如此会透支老人身体健康,在新冠疫情面前,对老人最好的保护是让他们免于疲劳、增加免疫力。
基于此,当疫情再稳定一段时间后,不妨考虑让幼儿园弹性开放。幼儿家庭各自情况不同,监护人对风险的判断也不同,即便在开园的情况下,也会是一部分家庭愿意送孩子返园,一部分家庭不愿意。因此,是否可以允许幼儿园开放,但尊重家长的意愿,如果就读的是民办园,选择返园的启动学费,反之不启动。这本身就是一次对入园幼儿密度的自然分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仿照复工之初对到岗人员比例的限制,通过分AB班或者上下午班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同一时段入园幼儿的密度,提高师生比,这样老师也能更好地照顾到幼儿。
虽然这仍不是完全常态化的开学,但毕竟给了家庭喘息的时间,幼儿也不至于长期脱离集体体验;对于民办园来说,经济上也能有部分收入。目前相当多的民办园以及幼教从业者都陷入了困境。根据中教投研2月27日至3月3日做的《疫情下民办幼儿园经营状况调查》,61.3%的受访者表示账面现金无法支撑正常运转,能支撑1个月的占24.0%,两个月的占7.0%,可持续支持一年以上的只有0.7%。
同样,对于一些可利用户外空旷场地的线下课堂,在政策上也不宜太死板。春夏季节,如果老师在自然通风的环境里,在做好健康申报等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带三四个孩子,开一些美术、音乐、乐器、运动等课程,未尝不可,比去公园景区的聚集密度还小,风险非常低。
海外疫情依然形势严峻,但他国在一些政策上不“一刀切”的做法,依然值得我们学习。英国、瑞士、加拿大等国家,在关闭学校时,都留了道口子:对于从事社会关键职位的家长,比如医护、警察、快递等,学校会配老师为其低龄子女提供看护。这是比较人性的。其实,疫情越是常态化,在制定政策时越是需要从长计议,一些更为弹性的政策反而容易让社会和民众保持韧性,坚持下去,共同度过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