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北京市探索“专班制”推进地方立法侧记

  谋划超前一步 行动向前一步

  ——北京市探索“专班制”推进地方立法侧记

  本报记者 高枝

  街道办事处条例、物业管理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每部法规,一个专班,两位组长,一个目标,全市2019年的立法工作,亮点频出。

  首都改革发展进入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新阶段,不断考问着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应该“怎么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的要求。市委研究出台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意见明确,“对改革发展急需、群众期盼强烈、各方共识度高的立法项目,加快工作步伐,提高起草和审议效率”。

  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势在必行。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首都治理急需、群众期盼强烈的重要立法事项,将人大立法资源和力量向调研起草环节延伸,通过提前介入,专班推进,配置“双组长”等一系列探索,最大程度缩短立法周期,以强度促进度,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治理,为做好新时代北京地方立法工作积累了经验。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追问一个问题:专班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一线工作同志的答案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质量”和“效率”两个关键词。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气神也令记者印象颇深。

  立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立专班,就是鼓励法规涉及的各方在起草阶段,把重大利益调整问题和法律关系问题尽早地全面暴露出来,不怕红脸,不怕争论,通过充分的碰撞、交流和研讨,逐步找到思想共同点和利益交集点。在进入审议前,力争形成有普遍共识的问题解决方案,把党的政策主张、政府治理需求、群众利益维护贯通起来,使立法过程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推动工作的过程。

  人大主导立法并不意味着人大在立法过程中“唱独角戏”,而是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相互支撑、齐头并进、共同发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1.——急、难、重的议题,立法如何“跟得上趟”?

  提前介入 吹响法规起草“集结号”

  初夏的一天,晚上9点,天气微凉,回到北京会议中心1003房间的李媛关上门,坐在桌边,深深地吁了口气。

  李媛是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法规处处长,新的身份,是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立法专班的一员。

  堆成山的材料,十几个小时的“头脑风暴”,中午饭只匆匆扒了几口……一整天下来,李媛终于松了口气。

  这样的紧张高效,专班的同事们保持了两个礼拜。“虽然法规条文看到眼花,讨论到忘了喝水,但实在太有成就感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媛笑着说。

  物业管理关系千家万户。然而,由于关系定位模糊、小区产权形式不明等原因,业主大会召开难、业委会成立难、业主维权难、物业管理企业更换难等问题层出不穷,12345市民服务热线相关投诉率居高不下。当前的物业服务、管理理念和制度措施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公众要求和社会治理需求。

  立法规范物业管理,迫在眉睫。

  去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研究后决定,对起草物业管理条例采取专班形式加速推进。

  专班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双组长”,高位统筹,最大程度缩短决策链条,在领导层面形成快速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去年5月6日,是法规起草专班开始集中封闭的日子。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法制办、办公厅、研究室和市司法局、市住建委的16位工作人员聚集北京会议中心,打响了一场“攻坚战”。

  封闭,是为了让专班成员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封闭的纪律,是不能擅自离开驻地,不能分心承担其他工作。

  找准问题,是形成立法思路的关键。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没有全覆盖、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脱节、街道乡镇对物业监督管理不够、业委会缺失……经过梳理,专班拿出15个方面、100余条的问题清单,逐一进行制度设计。

  每天,9号楼二层第三会议室最先热闹起来。走廊里,时常能听到激烈的讨论声。

  “物业管理区域需要明确”“要加强对业委会候选人的审核把关”“住宅专项资金缴存必须规范”“法规既要关注百姓民生,也要关注物业企业的难点痛点”……从立法思路到框架结构,从制度设计到具体表述,反复讨论,字斟句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