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记者手记:跟着稻农去买米

  新华社沈阳4月15日电 题:记者手记:跟着稻农去买米

  新华社记者邹明仲

  稻农可成家种的稻子,没有一粒自己留下,去年秋天统统卖给了离村不远的水稻加工厂。最近这些年,他和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买米吃,缺米了就去附近的那家厂子买回一些。

  4月中旬的沈阳清晨,年过六旬的可成家套上一身绒衣,戴上鸭舌帽,骑上农用三轮车,从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出发,沿着乡间小路,10多分钟的工夫就来到了水稻加工厂。  

  大院里,空中飘着稻壳屑。一台翻斗车装满了金黄的稻谷,正哗哗地往下卸货,高达七八米的圆筒仓,正将这一颗颗“金粒子”迅速地吸进去,经管道传送至室内的水稻加工车间,每天,这里可以加工稻谷200余吨。

  可成家去年秋天收获的23亩稻子,就是经此流程加工的。他和当地很多农民一样,与这家水稻加工厂签订了“水稻种植合同”,需按照其提供的稻种、肥料以及技术员的指导,统一种植、施肥、收割,加工厂对符合标准的按约定的市场保护价收购。

  “这里的米,都是我们当地农民自己种的,施用的都是有机肥,吃得放心。”可成家说,“原来自家种的稻子,自己会留着吃一些。现在没必要,全都卖给米厂,米厂统一对外卖,更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就像城里人一样,打算吃多少,过来买多少就行了。”

  沈阳田园综合体“稻梦空间”与这家水稻加工厂是一体化经营的。前者以“稻田画”为依托,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知名度逐年提升,带动当地水稻种植与加工产业的发展,去年与农民合作水稻种植已超3万亩。

  记者跟着可成家,来到了水稻加工厂的销售部门,屋内摆放着富硒醇香米、龙粳米、绿色营养米等,商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见可成家来了,一边为他开具了“盐粳社员专供”票据,一边拿给他3袋共90公斤盐粳米,他共付了450元。

  “这就是我种植的品种。”可成家指着他购买的三袋盐粳米说,“每斤2.5元,想买多少买多少,管够。”

  沈阳“稻梦空间”总经理赵爱军说:“与我们合作的农户,必须用我们的稻种和有机肥料,技术员定期查看水稻长势,以便质量把控。我们将统一收购、加工的稻米,抱团闯市场,打品牌,与农户实现互利共赢。”

  原来,当地农户们小家小户守家待地,伺候庄稼,花费不少心血和劳动,还要为卖粮、储存、脱粒等事操心,一年到头赚不了什么大钱。现在,这些小农户对接了大市场,从种到收,享受保姆式的服务,打出了品牌化效益,降低了种粮成本。

  “出来有一阵子了,老伴自己在家伺候秧苗,我不放心,得抓紧赶回去。”可成家一边说着,一边把三袋大米一袋一袋抬上了车,发动起三轮车,朝着村里的方向赶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