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园区找不到一家企业,提醒创业孵化别
创业园区空置率高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不根据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去考量,只是机械地随大流搞建设。
▲创业孵化园闲置,造成了严重资源浪费,也制造了创业虚假繁荣景象。新京报制图/赵斌文 | 马小龙
“官网挂着园区入驻企业30家,记者实地探访却一家都没找到!”这是发生在山东淄博市桓台县将军井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的一幕。
据《问政山东》报道,桓台县人民政府网站显示,截至2018年7月份,已有30家企业入驻上述创业孵化园。然而记者来到园区,却未找到任何一家入驻的创业公司。
政府官网显示已于两年前便入驻完成的30家企业,现在居然丝毫不见踪影。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是当地政府官网撒谎,还是两年时间过去,入驻企业都已搬走或倒闭?这些问号显然有待拉直。
都知道,创业孵化园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创业——为创业者提供友好的服务环境和空间环境,同时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
但这里有个前提:园区内得有企业存在,如果一个所谓的创业孵化园连一家企业都没有,这样的创业孵化园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又或者,创业孵化园到底哪些没做对,导致企业纷纷流失?
事实上,近年来,屡有报道指出,一些地方的创业孵化园存在闲置的问题,这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不说,也造成了创业虚假繁荣的景象。
有机构于2016年发布的《2015厦门市众创空间发展白皮书》曾指出,厦门众创空间处于井喷状态,出现了“创客不够用”的局面,工位使用率仅51%,且总体还处于亏损状态。
全国政协委员葛剑平2017年曾表示,其调研发现,一些中西部省市众创空间的平均入驻率不到30%,出现供大于需的状况。
《深圳市2019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也指出,存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项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可见,创业园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非孤立现象。
园区空置率高,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初期,不根据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去考量,而只是机械地随大流搞建设,存在着盲目跟风、同质化、良莠不齐等现象。
现实中,类似做法不注重“新兴行业越来越细分”的趋势,必然导致园区与创业者不适配的问题,自然也得不到创业者的青睐。
具体到此次报道所涉及的园区,报道提及,“有的工位上只是简单地摆放着电脑显示屏,却没有连接任何线路。”园区的外部设施建立起来了,但内部的相关配套设施却不健全,配套如此掉链子,又如何吸引创业者入驻?
今年4月,科技部在《2020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通知》中指出,众创空间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主动接受社会和创业者监督,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功能,为促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就此,在面对创业园区荒废等问题时,各地除了要加大监管力度,避免跑偏外;地方主政官员不妨转变思维和身份——从“建设者”变为“服务者”。当然,也要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脚踏实地建好创业园区,让园区红利真正赋能于创业者。
□马小龙(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