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城郊乡镇不能沦为山寨食品倾销地

最近,根据央视财经报道,在昆明新广丰批发市场有不少山寨食品,大白兔变身小白牛,士力架变身克力佳,一些品牌饮料也纷纷被“山寨”。当地商户说,山寨食品大多销往城郊和乡镇,过年前一天能卖出上百箱,令人心忧。

受疫情影响,春节人们的走亲访友活动会减少,但食品饮料这样的快消品需求依然旺盛,农村也不例外。城郊乡镇的人们,采购依赖集市摊贩或街边商店,这些地方常从批发市场进货,如果尽是山寨食品,甚至“三无”食品,那将给消费者埋下巨大的健康隐患。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三无”食品明显违反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规定。由于“三无”食品认定标准明确,市场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即时措施,控制食品销售流通,有力惩处违法分子。

山寨食品并非都是“三无”食品,有的是模仿商标字体、样式及读音,然后对包装做些手脚,混淆视听。在这种情形下,监管执法可能遭遇阻力,需要正规厂家配合提交商标、包装专利的证据材料。即便正规厂家和山寨厂家对垒法庭,结果也难料。法院审理并非只看标识间的异同,还要划定相关市场,考虑对有关消费者的实际影响,侵权责任很难快速认定。

城郊乡镇是监管力量的薄弱地带。如今山寨手段愈加“高超”,城郊乡镇消费者缺乏辨识能力,极易成为山寨食品受害者。

品牌的奠定,主要基于产品和消费者的互动。品牌代表规范的生产、严格的品控,以及厂家的心血付出。山寨食品企图绕过孕育品牌的艰辛过程,直接以高仿“蹭”正品的影响力,这种不劳而获的行径本该谴责。

此外,山寨产品本身质量堪忧。它们价格或许低,但性价比不一定高,追求低价意味着无法保障品质。有人觉得食品饮料是快消品,甚至觉得维权划不来,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健康伤害。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三至五线城市和乡村下沉市场有更快的消费增长趋势,“小镇青年”已成为新的消费主体。这决定山寨食品终将走向末路。其实,那些植根本地市场的山寨品牌,本有机会走差异路线,与知名品牌“分庭抗礼”,但走入短视模仿的岔路,错失发展良机。

对山寨食品,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辨别它的“障眼法”,必要时积极举报维权。职能部门要把监管之网撒向薄弱地带,创新执法手段,定期检查经销商铺摊位,加大执法宣传力度,和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合力,加强对山寨食品的生产经营溯源,从根源处杜绝乱象。那些品牌被损害的企业,也应积极维权,维护品牌形象。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