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索物无果辱骂扶贫干部?媒体:着实荒诞
据媒体报道,近日,云南富宁县一贫困户田某某多次辱骂扶贫干部,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起因是,田某某向驻村工作队要5吨水泥修建猪圈和厕所,工作人员根据规定拨了3吨水泥,田某某还想再要2吨遭拒,产生不满。
从涉事村民对扶贫干部辱骂的用词看,二者之间俨然有什么“深仇大恨”。但实际上,惹怒贫困户田某某的原因,是扶贫干部没有满足其多要2吨水泥的不合理要求。
这个故事着实荒诞:贫困户受到政府帮扶,获得了不少的资助后,首先表现出来的却是不满,不是奋发图强,而是抱怨政府给得太少。某些贫困户这种“伸手要”、要得心安理得的心态和习惯是怎么炼成的,值得研究。
《半月谈》在调查采访中曾发现,扶贫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扶贫干部也有抱怨:“如果不好好帮扶,不被理解也就罢了,明明在努力干,在认真帮,还要被误解,甚至被辱骂殴打”,他们呼吁,不能让扶贫干部们流汗又流泪。
一位县委书记则说出了扶贫干部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有少数贫困户带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不思进取脱贫,他们认为干部比自己更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
就此来看,多要水泥不成而大骂扶贫干部,是“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的又一个样本。这样的贫困户,需要扶其生活之困,更要扶其品德和精神之困。
当然,不仅是有些“扶不起来的贫困户”需要教育,一些地方的扶贫导向、工作方式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扶贫,应是帮扶而非“包扶”,即授之以“渔”而非“鱼”。而我们的政策首先应该要让贫困户懂得这种道理,而非掌握了某些政策的软肋后,在“扶贫干部要交差”的思维下,养成“脱贫不是自己的事,首先是扶贫干部的任务”的行为模式。
当然,出现扶贫“等靠要”病象,不能都归咎于扶贫干部“急功近利”,还应反思某些片面追求脱贫指标的考核政策。如果一边是上面的考核压力,另一边是贫困户“躺着等脱贫”,扶贫干部被夹在中间就很难受。而有些贫困户摸准了其中的“奥妙”,要不来就闹。
扶贫不养懒汉,更不养“闹”,而应授人以渔,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这也是这类个案留下的最大启示。
马涤明(媒体人)
()